本报讯 (记者王冰) 近年来,市总工会在抓好市县两级工会帮扶中心建设的同时,着力建设乡镇、办事处帮扶工作站,将用工信息、职业介绍、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帮扶延伸到基层,打造了充满阳光和爱心的乡镇困难职工之家。
据统计,我市现有乡镇、办事处企业达3808家,职工22.8万人,大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其中各类困难职工1.4万人。市总工会在开展帮扶工作中了解到,近年来,乡镇企业职工帮扶弱、维权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切实履行工会维权职能,拓宽服务范围,实现帮扶困难职工全覆盖,2010年,市总工会决定在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建立帮扶工作站,出台了《关于建立乡镇办事处帮扶工作站完善帮扶工作三级网络的指导性意见》。帮扶工作站得到了各县市区委领导高度重视,各乡镇、办事处在人、财、物上对工作站建设给予大力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站建设方案,有力推动了帮扶工作站建设。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建设思路,市总工会要求各县市区在2010年12月底之前都必须完成乡镇帮扶工作站建设,之后逐步对软硬件进行完善规范。
为了推动乡镇帮扶工作站建设,市、县、乡三级工会先后投入资金150余万元。市总工会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先期安排资金20万元,各县市区工会都拨出专项建设资金,并协调乡镇政府配套资金支持。其中,沁阳市总工会就积极筹资10余万元,为13个乡镇、办事处帮扶工作站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等办公设施。该市各乡镇、办事处也积极投入专项资金15万元,整修办公场所,购置办公桌椅、档案柜等办公设施,接通宽带网络。中站区总工会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除为每个帮扶工作站配备了1台电脑外,每年还安排每个帮扶工作站至少1.5万元帮扶经费,确保了工作顺利开展。
在人员配备方面,由乡镇、办事处工会联合会主席负责帮扶工作站全面工作,工作人员由工会干事或帮扶联络员担任,也有的聘用热心帮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社会人员担任,每个乡镇、办事处保证1~2人。各县市区总工会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定期不定期对工作站进行业务指导,对工作人员开展政策法规和帮扶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为充分发挥帮扶职能,全市制定了统一的《乡镇办事处帮扶工作站检查验收实施细则》,各县市区工会把帮扶工作站建设和帮扶情况纳入乡镇、办事处工会年度重点考核内容,对工作站场所、人员、资金、制度、帮扶内容、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督考核。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帮扶效果显著的工作站进行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和个人物质奖励。
两年间,通过帮扶工作站的建立,各乡镇、办事处工会干部深入辖区困难职工家中,开展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确定困难职工救助对象,为上级工会延伸基层帮扶工作提供明确信息。在对困难职工进行生活、医疗、助学等帮扶救助过程中,起到了上传下达和联系沟通、零距离服务的作用,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地将救助物款发放到每一个困难职工手中,解决了很多困难职工的经常性、临时性、突发性困难,消除了帮扶盲区。
因乡镇帮扶工作站与辖区职工接触更为紧密,更容易及时发现和掌握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发现劳动争议纠纷产生的苗头,成立后的帮扶工作站还充分发挥了调解劳动争议的前哨作用,从而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了基层企业和谐稳定。
各乡镇帮扶工作站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帮扶活动。除了帮助职工解决生活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外,还重点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富余劳动力就业。
在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同时,困难职工之家还开展了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创业帮扶、外出务工工作,组织辖区的农民工参加就业专场招聘会,为农民工提供用工岗位,并合理有序地向沿海发达地区组织劳务输出。
截至目前,全市各乡镇帮扶工作站累计筹集帮扶资金319.8万元,帮扶困难职工1.7万人次。其中,生活救助4659人次,医疗救助402人次,资助困难学生490人次,提供信访接待和法律援助460人次,追讨欠薪430余万元,技能培训3689人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就业再就业7720人,在解决职工困难、促进农村就业、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