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苍南县社会福利院,一条长木椅拴着两名智障男童的照片被曝光后,引舆论哗然。一名稍大的男孩的右脚踝被拴着铁链;一名穿开裆裤的较小男孩,脖子上拴着一根打了死结的蓝色布条。苍南县民政局和苍南县委县政府先后对此事作出回应,决定对福利院进行整改,追查相关责任人。(据《浙江在线》)
养老院、福利院甚或医院偶有虐老、虐童或虐婴事件发生,这比黑砖窑虐童更令人揪心,毕竟后者是偷偷摸摸见不得光的行为。这些福利机构和公共场所本应是道义和良知的所在地,承载着光明和希望,是弱者的依靠或者唯一的依靠,不该让人联想起黑砖窑。
社会的文明程度最终取决于弱者受到怎样的对待,而非大楼建得多高、GDP增长多快。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岛,只有弱者安好,多数人的良心才不至于受到谴责,才不至于每日惴惴不安地活着。
两名男童因为身体或智力欠缺,应该受到更多的关爱。他们需要的是拥抱、搀扶和鼓励,而非冰冷的锁链和勒紧的布条,将他们与世隔绝。
我们通过媒体之窗看到了现实,也看到了辩解。指责“孩子调皮、弄脏衣服、下雨戏水、有暴力倾向”,埋怨“福利院转包给了个人、护工少且不专业、硬件条件差”,总之拴着孩子实属“无奈之举”。只是推人及己,如若换成自家的孩子,这样的辩解是否自然不攻而破?
辩解在事实面前苍白无力,只能透露出更多问题。若非护工自身故意“拴养”,而实属“客观条件”所限,则将福利院转包给个人如此“经营”(如果这个词可以用在这里的话),是否转包机制或转包程序存在问题?转包给个人后,相关部门是否依然应行监管之责,还是对“拴养”行为视而不见?
无论“拴养”行为是故意为之还是客观导致,此事都应顺着那“铁链和布条”继续深查下去,该追责追责,该入刑入刑。如果调查“轻描淡写”,有错难处、有罪难罚,“冰冷的铁链”和“勒紧的布条”势必会越来越多,人心也会越来越“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