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近日,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五科接诊了一名40岁的女性患者,经该科主任孙建民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随后,在孙建民的精心、规范治疗下,这名患者的症状很快得到了缓解,目前仍在进一步治疗中。
据孙建民介绍,5年来,这名患者反复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血清转氨酶一直高出正常标准。这名患者曾在省内多家医院作过检查,各型病毒性肝炎血清病毒学指标均显示为阴性,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肝损伤”表现。几年来,这名患者的疾病一直未能得到明确诊断,治疗效果一直不好。近日,她慕名来到该院就诊。孙建民对其进行自身免疫性抗体谱检测等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对化验结果、临床表现及既往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后,最终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
孙建民解释,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肝脏慢性炎症。肝组织改变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一致,但血清病毒标志物为阴性。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生,在欧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在我国其确切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但据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血清自身抗体,可将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分为两型,Ⅰ型最为常见。目前,在临床上诊断此病比较困难,一是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技术尚不完善,阳性率较低;二是需排除各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炎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很难预防,但可以控制,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极为重要。如果不治疗,3年的生存率为50%,5年为10%;治疗后患者20年的生存率达80%,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孙建民说,“此病多发于女性,10~30岁及40岁以上为两个发病高峰,该病发病一般比较慢,患者初期只是觉得乏力,检查为转氨酶升高,发展到一定时期会出现黄疸,此时可能已发展为严重肝炎甚至肝硬化,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同时此病还与红斑狼疮症状相似,鼻翼两侧可出现像蝴蝶一样的对称红斑,红斑处皮肤有轻微肿胀,有上述症状的女性,应及时就诊。”
孙建民 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五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焦作市感染病学会、肝病学会委员;对老年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急慢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痢疾、慢性腹泻、脑炎等疾病的诊治具有较高的水平;在国家及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市级科研成果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