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接受《福布斯》专访时称,决定将一半家产捐给北京大学,而选择北大的原因是不信任官办慈善机构。此言一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强烈共鸣。(据7月9日《京华时报》)
作为社会名流,黄怒波坦言对官办慈善机构缺乏信任。当民众对官办机构敢怒不敢言的时候,黄怒波的直言不讳对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形象无疑是一股实实在在的暴力冲击波。
暴力是发展的助产婆。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既是否定性的破坏力量,也是众多思想家理论体系中足以推动革命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从向官方传递基层声音,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黄怒波的语言“暴力”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像黄怒波这样敢怒又敢言的社会名流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我已不信任官办的慈善机构”,黄怒波一言激起千层浪,再次引发大众对我国慈善事业的思考。事件中,身兼商人、教授、登山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黄怒波,此时更接近现代派诗人,言简意赅,但微言大义。在民智睿启的今天,舆论对官方的置疑注定惹人眼球,火药味十足。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黄怒波的“暴力”更像是美学产物,充斥着强悍的力量。正如艾青在诗篇《大西洋》中所描述的那样:“我看见了一个汹涌着野性的波涛,扩展着暴力的大西洋”。在“信任危机”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敲山震虎的同时,其积极意义还在于培育公众成熟的慈善观,强化舆论的监督力。从陈光标、郭美美、中华学生爱眼工程等事件看,众多否定性的“暴力”事件,对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正面效应正在逐步发酵。
类似的质疑和拷问,能够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在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完善,也能引导全民对慈善事业沉淀出更加成熟的理解。去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在京发布,纲要在推进慈善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查询、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和逐步建立对慈善资金从募集、运作到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管机制等发展方向给公众带来了很多憧憬。而社会慈善意识的形成、慈善风尚的塑造,不仅源于个别富豪和企业家的慈善行为,由否定性事件引发的集体讨论、表达与诉求更是我国慈善事业成熟发展的肥沃土壤。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把成熟的慈善事业形容为“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玻璃口袋”一方面要求慈善组织必须实现财务的规范、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在于民众对我国慈善事业心知肚明,充分信任。针对慈善事业的短板,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黄怒波”,相信,否定性“暴力”事件终将促使我国慈善事业成为“玻璃口袋”,赢回全民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