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原文钊)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才能保证农村党员队伍在新形势下充满生机、保持活力?如何才能下活农村党员管理一盘棋?“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员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教育,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尽可能让每一位农村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近日,孟州市大定街道党工委书记苏瑞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该街道党工委根据辖区农村党员的年龄、职业特点及个人特长等,划分为村三委(支委、村委、监委)主要干部党员、三委成员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受过纪律处分党员7种类型,明确目标,因类施教。
该街道党工委对村三委主要干部党员实行“目标化”管理,由街道党工委根据组织工作重点,与村三委主要干部党员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其具体工作职责,量化工作目标,半年进行初评,年终进行总评。
该街道党工委对三委成员党员实行“承诺制”管理,结合三委工作性质,个人提出年度工作目标,经村党组织审定后,在村党小组或党员大会上进行公开承诺,并在党务公开栏内公示,接受广大村民监督。
该街道党工委对无职党员实行“岗位化”管理,结合各村的工作需要,建立起政策法规、民事调解、治安巡逻等多种类型的党小组,让每位党员基本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该街道党工委对流动党员实行“家庭式”管理,对于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外出前由村党组织指派一名党员干部与其结成对子,及时掌握他们在外期间的生产生活情况,督促其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和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
该街道党工委对老党员实行“晚晴式”管理,充分利用老党员一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宝贵财富,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参谋助手、带头示范、传帮带等作用。各村老年人协会把经验丰富的老党员组织起来,采取“一帮一”的方式,给年轻党员和村级后备干部传授农村工作的方法和经验,帮助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该街道党工委对生活困难党员实行“造血型”管理,每名机关党员和有帮扶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帮扶一名困难党员,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帮扶内容,确保生活困难党员尽快摆脱生产和生活困境。
该街道党工委对受过纪律处分党员实行“矫正型”管理, 抽调组织、纪检、司法等部门工作人员定期不定期地到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党员家里,听取思想、工作汇报,为他们传递最新政策、法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