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秦
刘占江,1943年生,河南省滑县人。
刘占江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曾参加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1987年,他的《荷塘月色》参加了在法国蒙特卡罗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世界美术大展并获优秀奖。他的《四季山水屏》曾参加中、日两国美术大展并获金奖。他为北京天安门城楼画花鸟画《和平》,为人民大会堂画《伏牛山秋图》,为毛主席纪念堂画《山高水长》悬挂及收藏。他的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和法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刘占江应中央办公厅邀请绘制大型山水画,应国务院办公厅邀请绘制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国礼。
曾有《佛学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影响》、《论书法与绘画的融合》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天气虽然燥热,但刘占江的出现带来了一丝清凉。他态度随和地同我们每一个人握手,朴素亲切。这就是用15年时间创作《天地玄黄》系列的刘占江,蜚声中外画坛的国家一级美术师。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用生命诠释艺术的“怪老头”。
刘占江今年69岁,气度不凡,精神矍铄,和他用心灵绘就的书画一样,天生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是的,在他还没有来到之前,他的《自有山泉活水来》画作就代他说了话。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他的两幅巨型水墨画,含浑蓊郁的气象中有一种大气磅礴的精神跃然欲出,《满谷清音》以浓重的大块笔墨书写急流中的岩石,以爽朗曲折的细线条表现的激越、欢腾的溪水,演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自有山泉活水来》从山林中流来的两股清冽的活泉,处处可见刘占江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这幅作品拉开了与真实景物的距离,甚至带有几何图形的倾向,这些图式的组织极注意气势运行中的开合起伏,形的斜正、宾主,点线的聚散、浓淡干湿以及形、势与笔墨的穿插渗透,联系映带,呼应转换,形成凝重中的张力、沉静中的动态。
刘占江绘画用笔得力于他的书法功力,善取繁中之简,删拔大要,如绵里藏针,似柔实刚。刘占江用墨浓淡相宜,更善用淡墨,故而能取得“淡而厚,实而清”的微妙效果。欣赏这两幅作品既有视觉的冲击力,又有中和之美。这种中国式的带有一定抽象意味的水墨作品,画家必须掌握丰富的传统水墨技法并加以变通、革新。刘占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灵性和生命的宇宙画卷,这是灵性的回归,是宇宙生命的真实价值。在刘占江的作品中,我们察觉不到都市意象,也嗅不到时代的商业气息,他不单单是在绘画,而是在用穿透事物本质的绘画语言书写一首静水流深的生命之歌,这种严肃的治学态度对于当前浮躁的书画界来说实属难得。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张羿在评论刘占江《天地玄黄》系列中说的:“艺术家可以堕落,但艺术不会堕落,艺术的本质永远都是对存在真理的发现,而中国当代绘画创作的浮躁,实质上是现代中国价值迷茫的反映。”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孙美兰先生看了刘占江的作品后说:“当代评论艺术作品总讲到‘形式意味,情感意味’,但我觉得作品呈现一种精神是最高级的,你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刘占江的作品确实具有强烈的精神内涵,震撼着我的心灵!
专访是在很正式的气氛下进行的,我们十几个人围坐在刘占江周围,保持着一种虚心求学的距离。老实说,我们是第一次和刘占江见面,手中都拿着笔和纸,想通过短暂的交流激起自身对艺术的感触。
刘占江的话并不多,他希望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完成这次艺术探讨,而这也是年事已高的他到处应邀讲学、致力于将艺术创作之光辉播撒到每个人心灵的原因。“30多年了,我每年都要到济源王屋山住上一段时间,王屋山是我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他以亲身经历告诫我们要多读书、多沉淀,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借鉴,用纯真的心来抒发对自然的赞美,近而将热情投到生活中去。
采访中,刘占江幽默地讲述了自己与书画相依为命的故事。他自幼喜爱绘画,但屡遭家父阻拦,同时迷恋豫剧,又受到了奶奶的训斥。“几十年过去了,我依然眷恋着书画,只有在与大自然接触时,在运笔调墨时,我才能得到愉悦!”刘占江不无感慨地说,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大多数人的心灵都蒙上了灰尘,是艺术拯救了他的一生。人生的每一秒都是过去式,要珍惜生命,不要浪费时间,他每天都像小学生一样做功课、写作业。他的一个老友这样评价他:“我这位老兄活着画着、画着活着。”是啊,刘占江孑然一身,生活简朴,性情耿直坦率,淡泊名利,不张扬、不炒作,默默地劳作着,他身边的学生说:“像老师这样的画家现在太少了!”
刘占江身上有一种自然平淡却深重醇厚的能量,那是长期以来和艺术朝夕相处的积淀,更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执著坚守。愿他在艺术的天地里更享永恒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