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丰舒潍
见习记者 张 璐
实习生 刘 薇
夏日炎炎,人们都想躲进屋里吹空调,可对于白粉霞等农民工来说,天空多飘几块遮挡烈日的云彩就很知足了。
昨日10时许,记者来到市铁路电缆工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时,白粉霞一会儿运钢筋,一会儿绑钢筋,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她晒得黑红的脸上掉下来,落在水泥地上,很快又蒸发得无影无踪。
“下面还不算最热,他们在上面才热呢。”白粉霞指着旁边一栋施工至五层的楼体,不由自主地多看了几眼。她所说的“他们”,包括她的丈夫杨思庆。记者小心翼翼地爬上杨思庆所在的工作面,这里距离地面近二十米,完全由钢筋和水泥组成,记者只感到身体被巨大的热浪包裹得严严实实。而在作业面上绑钢筋的杨思庆等农民工,在这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今天还行,前阵子室外三十七八度的时候,我们下午三点来作业,这些钢筋还烫手,热浪熏得人睁不开眼睛!”杨思庆说着,手中的活儿却没停。这栋楼一共23层,计划今年11月底主体完工。
杨思庆夫妇是武陟县乔庙乡杨洼村村民,一直跟着市荣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打工,如今已经有七个年头。在工地打工的苦,一般人受不了,可白粉霞愿意跟着丈夫一块干活儿。“俩人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我也不用天天替他担心,虽说身体累点儿,可心不累。”白粉霞说,工地上管吃管住,像他们这样的农民工夫妻,工地都给租有单独的房间。她在工地上算小工,她的丈夫是师傅,工资都是按施工量结算,一个月下来,两人一共能挣七八千块钱。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