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张 娟 贾黎明
塑料盖、铝塑盖、电化铝复合盖……每年10亿个瓶盖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达利园、妙恋、杜康……一大批国内知名品牌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一个小小瓶盖凝聚了国家29项专利,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
近日,记者来到孟州市冠达包装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探寻小瓶盖“拧”开大市场的奥秘。
“没有秘密,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小小瓶盖完全能够释放巨大威力。”该公司总经理李发清边说边领着我们走进了塑料瓶盖生产车间。
在这里,一条条生产线紧张运行,一排排蓝色的塑料瓶盖好似受检阅的士兵整齐地在各个工序间交错行进。李发清告诉记者,该公司先后投入数千万元从国外引进设备,如今这些先进设备已成为提升产能的利器。
记者环顾四周,偌大的生产车间仅有两名工人在操作台上工作,忍不住问道:“科技创新为公司发展带来了什么?”
听到记者的提问,李发清没有立即回答,随手拿起一个塑料瓶盖,指着上面的一排阿拉伯数字说:“这个喷码日期是我们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的,不仅节省了70万元费用,而且改造后的设备具有自动分检功能,可以保证一个箱子内的3500个瓶盖不出现1个次品。”
据了解,依靠科技创新,该公司实现了一次次效能飞跃。针对进口设备生产的瓶盖重量大、耗能高等问题,该公司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每年可节约成本400余万元;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激光雕刻功能的瓶盖入垫装置”和“制盖印刷生产线”,让工人由400人减少到80人,年产值从原来的800万元提升到8000万元。目前,该公司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9项,已全部转化为公司的主导产品。公司每年生产瓶盖能力达到10亿个,成为多家名酒、饮品等企业专用包装瓶盖供应商。
“看,这条生产线是在意大利定制的,属于目前国内生产效率最高的瓶盖生产线,其中就融入了我们公司的自主研发技术。”李发清的话里充满了自豪。
凭借10余年的专注,小瓶盖闯出了大市场,李发清心中又酝酿起新的计划,他告诉记者,公司正着手成立外贸公司,尽快让孟州的冠达瓶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