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创造优良施工环境
支持交通工程建设
武陟县2012年公开招聘
100名中小学及幼儿教师公告
小瓶盖“拧”开大市场
“陶瓷张”的梦想
小小志愿服务 真情温暖民心
逆势增长的动力之源
公 告
我市召开云台山地质公园中评筹备会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瓷张”的梦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许伟涛 詹长松

  不足20平方米的收藏室,中间隔断后分成里外两间,地面上、货架上堆满了各种形状的瓷片,还有将碎瓷片拼凑后重新修复好的瓷罐、碗碟、瓷枕……7月18日,当走进“陶瓷张”的“古陶瓷王国”时,尽管之前他再三提醒,记者还是觉得太简陋了。

  “陶瓷张”是谁?为何对古陶瓷如此痴迷?他就是我市资深古陶瓷收藏家、古瓷修复专家张义国,研究北宋当阳峪窑10多年,对当阳峪窑、古陶瓷有着独特的见解,是收藏当阳峪窑瓷品种最多、种类最全的收藏家之一。

  张义国195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上世纪80年代来到焦作,以修补皮鞋为生,由于手艺好、待人热情,人称“皮鞋张”。老张告诉记者,他原来只是利用修鞋的间隙做些古陶瓷修复工作,在修复和收集古陶瓷的过程中,慢慢收集了一些当阳峪宋代瓷片,越收集越觉得当阳峪陶瓷了不起。

  廊檐下,临时搭建的一个半露天的台子就是老张的古陶瓷修复台。记者看到,老张已修复出了粉盒、水壶等器形,其中一个碗口宽的酱釉瓷碗,由大小106块碎片修复而成。

  “只要给我一块瓷片,我就知道它是哪种器物的哪个部位,并能修复出模型。”不善言谈的老张一说起当阳峪瓷窑和他收集的瓷器碎片,便如数家珍。他说,当阳峪陶瓷制作可追溯至唐代,并于北宋时期发展到鼎盛。当时沿太行山下,以当阳峪为中心向东、西、南三个方向250余平方公里有大小窑场1000余座,生产着不同种类、形式各异的陶瓷产品,形成了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陶瓷生产区,其陶瓷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看到记者满脸的疑惑,老张拉着记者来到一个展柜前看他的宝贝。展柜中陈列着数不清的细瓷片,厚度在1毫米至1.5毫米间,最薄处不足0.8毫米。“你看瓷胎薄而致密,釉面薄而细润,有月白、酱色釉,这是典型的北宋官窑风格。”老张说。据相关资料记载:“宋大观政和间,徽宗于汴京自制窑烧造,命曰:官窑。土质细润,胎与釉具薄如纸。”

  “为啥不卖一些,补贴一下生活呢?”看着满屋的古瓷片,记者问老张。

  “我收集当阳峪古瓷碎片不是为了钱,我这里有许多好东西,给多少钱也不卖。”老张说。北宋时期,当阳峪的制瓷业非常发达,从釉色上分,豆青、粉青、均红、铜红、深紫、深酱、浅酱、月白、粉绿、宋三彩等釉色品种几十种;从装饰技法上分,绞胎瓷、绞釉瓷、铁锈花、刻剔花、宋三彩、珍珠底刻花、黑白刻花以及堆泥、印花等工艺技法具备。

  “我有很多实物可以证实这一点,但这个曾经在历史上非常重要、非常辉煌的古陶瓷史被人们忽略了。”老张说。

  老张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将来有人建一个当阳峪古陶瓷博物馆,他将捐献自己所有的藏品,让后人了解并记住当阳峪那段辉煌的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