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关爱员工……诸如此类的词语,体现了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作用。那么,怎么样才是企业管理的“王道”?笔者以己曾亲历的一件小事为例,尝试浅论一二。
几年前,刚入传媒行当的笔者跟随有关部门,去孟州市的一家皮毛加工企业开环境治理现场会。一进公司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且不说公司大厅很具有人性化的沙发、服务台、书报架,就是接待人员始终保持的微笑,就令访者心情舒畅。
而后,当笔者去洗手间后准备出来之时,一个小细节让笔者震撼:在卫生间的门后,挂着一沓卫生间巡查记录。那是用作废的打印纸制成的表格,上面详细列示了洗手池上是否有无水渍、便池内是否干净、卫生间是否有异味等十多项指标。检查记录显示,管理人员要每一个小时检查一次,并有检查人员签名确认。
笔者曾经在一个很具有企业文化氛围的企业工作过,但这种基础管理的细致,还是让人惊叹。后来,在与该公司的副总经理交谈过程中,笔者心中的好奇得到了解答。原来,该公司产品全部出口,当时每年的创汇大概有1亿多美元,而其客户大多分布于欧洲国家。他还告诉笔者,这些大客户在对供应商进行选择时,除了产品质量之外,还要对供应商的内部管理作严格的资格审查。
说话间,该副总经理拿出其中某大客户传过来的一个考核表,总共125项的内容,涉及企业的慈善捐赠、周围居民的评价、是否按照劳动法进行雇佣员工、是否拖欠工资、是否存在超长加班等情况,甚至包括“每20个员工是否有一个坐便器”、“公司的员工走在厂区时,是否感到幸福而面带笑容”等指标。
“如果这些指标有不合格项,对方马上会取消订货合同,并把产品从商场撤柜。”该副总经理说,刚开始部分企业管理者也不理解,并有非常大的抵触情绪。但为了市场,真正做下来后发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企业管理的难度降低了,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提高。
被动的改变,带来了主动的收获。原来,这个大客户把一个企业的诚信经营,以及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企业品格当成了合作的底线。而该企业秉持这条看似虚无、实则真实的底线,实现了企业管理的质的飞跃。
法家治企,儒家待人。企业管理,尽管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奖惩的兑现,以及运行的规则,但笔者坚信,当员工幸福指数成为企业管理的标准时,员工心底除了对企业的忠诚,剩下的也许只有拼命把工作做好了!
事儿虽小,理儿却真。望众企业管理同道人,睹之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