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7月27日,记者来到中站区龙翔街道周窑村,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走来,一片片挂满果实的核桃林、苹果林等映入记者眼帘。
“咱们这儿历来就有种植核桃等小杂果的传统,加上这些年大家不断学习种植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让咱们这儿的果树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也在不断增加。”随记者一同前往采访的该街道办事处组织委员李康说。
周窑村地处山区,水资源匮乏,全村的耕地600余亩,其中林地500余亩,而且80%是果树,主要以种植杏、苹果、桃、山楂、核桃等为主。
在一片即将收获的苹果林里,果园的主人正在给被果实压弯的树枝架上支架。
“用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后,俺家的苹果产量增加了20%,收入比种地强多了。这不,果儿结得太多,把树枝都压弯了。”果园的主人赵水莲说。
“以前,村里人种果树就知道有虫了打打药,天旱了浇浇水,所以果实产量低,病虫害多。后来,村里来的大学生们,在互联网上找了很多适合咱村情况的种植技术类资料,并组织大家学习,用科学的种植方法管理果树,提高了果品的产量和质量。2008年,俺村还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成功申报成为无公害生产基地。”周窑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靳祥忠说。
合作社成立后,社员们实行统一的技术培训,产前统一购生产资料,产后统一指导、组织销售,利益分配实行股金分红。通过向社员统一提供农药、统一技术指导,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让农户得到了实惠,全村种植果树年收入实现50多万元。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