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日前,焦作市工业项目集中竣工仪式在市西部产业集聚区的焦作龙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举行,副省长陈雪枫出席竣工仪式。这标志着市西部产业集聚区迎来项目建设新一轮高潮。
据悉,该集聚区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落地项目16个,合同利用市外资金31.61亿元,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2.89亿元;新入驻12家企业(项目),总投资29.29亿元,预计建成后年实现产值86.84亿元、利税17.3亿元。目前,该集聚区入住企业已达102家,上半年实现利税5.6亿元。
中站区委书记郑连武告诉记者:“市西部产业集聚区近年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水平’的发展要求,在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集中精力,聚精会神提升创新力、循环力、资本力、融合力,全面实施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速工程,整体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创新力:高新科技与高附加值
这里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有中国化工企业500强的钛白产业龙头,有离子膜烧碱生产基地、多晶硅生产基地、锂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在该集聚区中有3家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国家认可实验室1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已经申请国家专利245项。
“土生土长”的无机氟化工领军企业多氟多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氟工业的排头兵,目前已取得130多项技术专利,并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1项、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程1项、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正是该公司以现有的铝用氟化盐为基础,逐步拓展产业链,以氟为媒介,促使副产品硅的高端化和精细化,进而发展锂电池电解液、锂离子电池等,形成综合性的高科技循环产业园区。
“一流企业定标准”,“谁拥有中国创造谁就拥有市场话语权、高附加值”,“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市场,欲称霸世界先称雄中国”,时下这些时髦的话语在该集聚区一次次得到佐证。多氟多、伯利联等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产品市场的“统领”。这里的 5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9项。
高利润、高税收来源于高新科技。今年该集聚区围绕六大产业园实施总投资达232亿元的42个工业项目,有九大支撑性项目突显了高科技、“最”字辈。其中,江苏三木集团投资25亿元的表层材料工业园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新立康公司投资6亿元的年产40万套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三元催化器项目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循环力:循环扩张与链条延伸
这是多氟多的传奇“循环扩张”。该公司围绕磷肥副产品氟资源的综合利用,成功开发出了氟硅酸钠法制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并随即产业化。目前,该公司以氟为媒介在巩固和扩大公司无机氟化工产业优势地位的同时,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光伏产业材料制造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如果说氟工业的“循环扩张”实现了产业规模化,那么该集聚区的钛白工业则是“链条”的拉长、拉宽。同样是“土生土长”的佰利联以锆原料型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锆陶瓷结构件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功能应用材料。同时,利用佰利联的行业优势地位,中站区去年成功签约我国涂料工业的龙头江苏三木集团,双方共同投资25亿元建立表层材料工业园,该工业园原料供应商就是佰利联。
这样的“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在该集聚区的规模化中已经成为常态化。开元化工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与合晶科技多晶硅生产装置一路之隔,可为多晶硅生产装置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可以形成氯碱—三氯氢硅—多晶硅的从基础化工产品到高科技化工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风神轮胎500万套轿车子午胎投产后,在中站区委、区政府的努力撮合下,为该厂供应原料的河北龙星化工年产4×3.5万吨炭黑及尾气治理项目成功入驻,一墙之隔、一条传送带就可以把原料运到该厂,省去上千公里的运费。
“中站区正是通过‘循环扩张’和‘链条拉长’让工业区的五大产业链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产业共生系统,整个园区大循环的格局正在形成。”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王付举说。
资本力:项目带动与融资推动
该集聚区今年年初以来围绕六大园区,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竣工项目5个,可实现销售收入19.4亿元、利税2.87亿元。截至目前,焦作龙星化工投产运行;年产20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今年完成投资1.07亿元,已试生产;年产500万条高性能乘用子午胎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同时,该集聚区积极谋划了一批产业项目,共计34个项目总投资达258亿元。
去年,该集聚区的佰利联在深圳上市,成为我省上市公司中上市当天融资最多、股票价最高、关注度最高的化工企业,而这也是继多氟多、风神轮胎、龙星化工、武钢之后的第五家上市公司。
同时,该集聚区还创新融资模式和平台,去年成功举办第二届银政企合作签约仪式,落实到位资金18亿元;构建了焦作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焦作市中财投资有限公司、河南中信金誉担保有限公司和市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为主要依托的集聚区投融资平台,今年投融资平台为集聚区融集资金0.8亿元,市土地储备中心完成土地储备2100亩;探索采用BT、BOT建设模式,与市投资集团成功签订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14亿元,为该集聚区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目前,该集聚区成为我市各集聚区中上市企业数量、募集资金额均居全市首位的集聚区,中站区也获得省优秀金融生态区称号。
融合力:城乡一体与民生改善
去年以来,该集聚区安置小区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高档次的佰利佳苑小区开园的同时,和美安置小区二期工程项目举行开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8.9亿元,占地1000余亩,规划建设267栋9000余套安置楼房,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中站区专门为20多个第三产业项目举行集中开工,这在我市尚属首次,同时与武汉钢铁公司签订了共同建设西部物流园的协议,届时铁路物流将支撑该产业集聚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一个个安置小区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缩影恰恰突显该区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的一个高水平理念:安置群众与群众就业一体,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对此,该区去年高水平修订完善了集聚区整体规划。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9400余万元的经二路、雪莲路、纬五路3条道路正在建设,基本形成了“五横五纵”的道路框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先后敷设供水管网40公里、供气管道36.5公里、供热管道19.5公里,建成变电站7座、归并网线3回,腾出建设用地1500亩。目前,投资15亿元的供热中心已完成前期手续办理,近期即可开工建设;投资7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即将试运营……未来,该区将投入资金27.74亿元,力争3年内全面实现“七通一平”,进一步提升集聚区综合承载能力。
该区今年规划建设了和美、和顺、和祥3个安置小区。目前和美、和顺2个安置小区已建成安置楼57栋,完成投资1.98亿元,安置搬迁群众1000余户、5000余人。和祥小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投资5.75亿元的和美小区二期已经同时开工建设89栋楼。积极推进就业安置,先后为入驻企业协调用工2500余个,安置失地农民2000余人。据悉,在未来二三年的时间内,该区将筹措资金15亿元,全面完成集聚区范围内9个村庄所剩余的3.5万余人的征迁安置工作。
城乡一体化拉大了市西部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框架,三产支撑让产城融合有了强大支点,不仅为农民变市民、工人开辟了渠道,更为该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