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12年汽车市场形势分析及市场预测报告》显示,如果下半年宏观经济向好,经济发展增速回升,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2000万辆,增长8%。
如果按照中汽协发布的数据,国内车市的增长速度虽然没能延续前几年的辉煌,但相比于去年还是实现了不错的增长。然而,换一组数据看,形势也许就没有这么喜人了。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百强经销商集团旗下千余家4S店抽样调查显示,6月份国内汽车经销商库存继续攀升,综合库存系数达到1.98,库存深度接近2倍,已远超警戒线。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6月份车辆购置税16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亿元。
产销量增长,库存率走高,车辆购置税减收,三组数据一加对照,也许就能说明问题了:新车不是流入了消费者手中,而是囤积在全国各地经销商的手中。
在2004年车市低迷时,包括南北大众在内的很多厂商都宣布今后只统计终端成交量,以规避库存风险,但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事实证明,将库存作为终端销量统计,往往会造成很强的迷惑性,一味通过掩盖库存来“冲量”,最终受害的将是车企自身。
对于经销商来说,高库存量带来的生存压力是巨大的。为了消化库存,一些车企和经销商不得不砸钱进行降价促销,导致自身赢利能力下降。被降价潮波及的车企只能无奈应战,加入微利销售甚至无利销售的白刃战,从而进一步加剧恶性循环。更为不利的是,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会进一步催生消费者持币待购的心理,浓重的“观望”情绪会使车市销售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战的打响似乎让自己捡到了便宜,其实未必尽然。经销商也要生存,如果正常的赢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经销商必定会想方设法节省经营成本。一旦正常经营难以为继,经销商提供的各种服务势必大打折扣,消费者同样会深受其害。
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车市回归微增长的稳健态势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之所以会形成高库存的不利局面,与车企年初对形势判断偏于乐观并制订了较高的产销计划有关,而供过于求的实际情况却让市场给出了最为无情的答案。
不利的消息还不止于此,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宣布限牌政策以后,8月2日,西安市政府宣布正在审查《西安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征求意见稿)》,拟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对机动车实行总量控制和制定车辆限行措施。这似乎进一步验证了汽车限购将在国内蔓延的趋势,必将给车市带来进一步的不利影响。
再过一个月,国内就将迎来传统的汽车销售旺季“金九银十”。期待车市能交出一份给力的答卷,消化高库存,遏制价格战,实现良性的销售增长,让中汽协8%的增长预期不致成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