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45岁以上人群乐享免费体检
沁阳市:
经过10个多月的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沁阳市破除了“以药养医”难题,建立了满足农民群众需要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网络,使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医务人员服务更加优质,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超过98.5%。
去年9月,作为试点,沁阳市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依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市情况,该市按照推进县域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发展方向,以破除“以药养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补偿机制、管理体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该市将6家公立医院整合为4家,设置12所乡镇卫生院、349个村级卫生室,并在城区规划设置了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了市乡村全覆盖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网,逐步建立了公益目标明确、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医改需要财政支持。县域综合医改实施以来,各级财政对沁阳医改投入5660余万元,其中沁阳市财政2011年9月以来对综合医改投入1023万元;财政安排150万元周转金用于乡卫生院药款结算,医保和新农合预拨617万元用于“先住院,后结算”医疗服务;4月份以来重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体现医改惠民、利民的目标。
在推进县域综合医改过程中,沁阳市紧紧抓住“三个重点”。
深化医院机构内部管理改革,建立了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和分配机制。以“两考核、两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为基础,市医改办每季度组织对医疗机构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经费补助挂钩;各医疗机构定期对职工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对评选出的“岗位服务标兵”、“首席医师”,每月分别给予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奖励,进一步激励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探索改革“以药养医”机制,该市创新药品采购管理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政策。2011年9月,沁阳市组建了药品采购配送管理中心,编制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总控目录,制定了药品集中采购配送工作流程、管理办法、货款结算管理办法等制度,从而使药品采购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规范。目前,该市所有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制度。
通过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该市共让利群众1388万元。沁阳市人民医院2011年次均住院费用较2009年同期降低6.6%。城乡群众就医负担明显降低,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90%患者留在本地就医的医改目标。
“以药养医”机制改革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结果:医院合理收入减少,医务人员收入降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增加政府投入,予以补偿。该市财政预算安排,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工资在现有工资基础上提高30%,收入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持平;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相当,由改革前的人均每月737元提高到了1924元;乡村医生的工资收入月均达到2200元。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也是一个难题。该市创新支付制度改革,通过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规范诊疗行为。2011年5月实行按病种付费以来,沁阳市共有62个病种3777例患者进入路径管理,顺利完成路径3599例。去年9月1日起,对焦作市4家医院实行了总额预付。今年对焦作市和沁阳市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了总额预付,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在这次改革中,为逐步扭转医院的逐利动机,改革医疗机构分配制度,突出绩效工资与服务的质量、效率等挂钩。因此,该市创新诊疗服务模式,自今年4月1日起,4家公立医院和12家乡镇卫生院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结算”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目前,该市共为群众提供“先住院、后结算”服务率在75%以上。创新为民服务方式,在该市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居民免费建立健康档案38万余份,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3.2万余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症疾病3万余人建立专门档案等。特别是5月份以来,该市卫生局将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健康体检的最低年龄从65周岁提前到45周岁,年龄标准下调了20周岁,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医改有效地解决了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问题,回归了以人为本的公益性质,医疗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医患关系更加和谐,医疗卫生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了有效缓解,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提升。
仝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