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怎样遏制不合理用药、检查等“过度医疗”现象,让新农合基金发挥最大效应?从今年6月起,武陟县探索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住院次均费用级差管理,设“红线”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让群众少花钱看好病。
新农合住院次均费用是指一所医院所有住院人次的平均费用,也可指一个地区所有住院病人的平均费用,是衡量一所医院或一个地区医疗费用增长或降低的重要指标。
“次均费用的过快增长,不仅会加重群众的医疗负担,还直接威胁到新农合基金安全。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促使医院更好地‘自控’。”武陟县卫生局局长常元升道出了该县在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推行住院次均费用级差管理的初衷。
在实际操作中,该县对新农合基金八年来的运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一个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依位次从高到低呈线性分布排列的规律,建立住院次均费用的数学模型,并据此确定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的最高标准、最低标准和级差。其中,县级医院次均费用最高为2900元(县人民医院除外)、最低为2100元、级差为100元,乡镇卫生院次均费用最高为2000元、最低为1160元、级差为60元。
“对同级别医疗机构次均费用绝不能实行一刀切,这样不利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应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设备、人才结构、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等来确定相对应的住院次均费用标准。”常元升说。级差管理作为调节手段,有效控制了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增强了公平性。
该县乔庙乡卫生院和北郭乡卫生院同为乡镇卫生院,但在次均费用的设定上分别为2000元和1160元,相差14个位次,次均费用相差840元。
通过级差管理,该县科学地为每个医疗机构设定住院次均费用“红线”,对住院费用超出核定标准的部分,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从而促使医院“自控”。在遏制“过度医疗”的同时,该县还避免“缺陷医疗”现象的发生,规定次均费用不得低于核定次均费用的80%。
这一管理模式运行两个月来,该县定点医疗机构总次均费用为2320元,较去年下降99元,较前五个月下降125元。其中,县级医院次均费用为2863元,较去年下降58元,较前五个月下降283元;乡镇卫生院次均费用为1368元,较去年下降148元,较前五个月下降342元。新农合基金日均支出由前五个月的53万元下降到目前的日均支出31万元,控制在日均支出风险线以下,县外转诊率从22%下降到12%,县外资金占用比例由58%下降到39%,基本实现了群众得实惠、管理更规范、基金更安全的目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