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部分商铺近日因工商局“打假活动”传言歇业。目前,沈阳官方尚未出面回应。《沈阳晚报》微博则表示,流言称商铺遭到打假部门重罚,请求网民提供相关信息。抚顺、丹东、鞍山、营口均出现商铺歇业现象,而上述城市官方均否认近期有安排突击检查。(8月7日新民网)
关门歇业波及如此之广、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寥寥几语的声明显然无法解除商家疑虑。关门的商铺涉及餐饮、理发、五金杂货、KTV、汽车维修等,有的整条街近百家商铺“统一”停业,拉下了卷帘门。其根源是很多店家都相信了最近要“严格打假”的一条传言。
“满城尽是卷帘门”让市民感到诸多不便。一些市民反映,饭没地方吃、发没地方理、车没地方洗,连小超市都关门了。这股“邪风”怎会如此强烈?涉及的范围又怎能如此之广?让众多商户谈之色变,关门大吉。
打假本是一件维护百姓利益、同时也是维护商家长远利益的好事,为何沈阳等地的一个打假传言,就造成了大面积的商家关门歇业?俗话说,“流言飞语害死人”,但本是正当经营做生意的商户和执法部门之间能有什么传言而导致问题如此严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诚然,政府打假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良好的初衷并不必然导致良好的结果。这其中定有出处或存在问题。如果整个事件仅仅只是因为一个传言,那么本不该有致使80%甚至95%以上商铺关门歇业能量的传言。细想一下,首先对于商户来说,上有法律法规制约,中间有执法部门的执法和监督,再摸一摸天地间还有自己的良心,贩假造假的商户必定是少数,就算真的执法查处,查得也是那些昧着良心赚黑钱的商户,但绝不至于辐射如此之广。想必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并没有传言那么简单!
反过来再想想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在以往的执法检查过程中,是否的确有过找理由和借口罚款的行为?是否重罚款而轻处理?曾有关门的商户坦言:抓人扣货重罚的传言对经营者影响最大,谁都不想惹麻烦,不管自认有无问题,很多店铺都选择了暂时关门。能让商户有这种想法和举动的,看来不仅仅是传言,也不是心甘情愿所为,更多的还是对执法部门的不信任或是执法部门在以前的执过程中给商户带来的“阴影”,人们不得已而为之。
笔者认为,如果行政执法不能严格遵守程序规则,如果执法机关和行政相对人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对话机制,市场管理必将越来越混乱,两者之间只能“势均力敌”或是玩“躲猫猫”。如果长期恶性循环下去,市场秩序就会彻底混乱,从而影响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就此问题,确实需要相关部门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