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金雷 杨天胜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提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到这次研讨班上的重大部署,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回顾人类文明时代变化的历史和现状,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
世界是生态的,我们处在一个生态的世界。
人类文明大体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的进步和飞跃都是在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产生的。
比如,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两个互为矛盾的结果:一方面社会财产成倍增长,人们的消费欲望得到了极大满足;另一方面人口不适度的增长和经济盲目的发展,也给自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正是基于此,一种新的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必然。这种文明不是在局部范围,也不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应该从事的工作,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和长远的未来,整个人类所必须共同奋斗的目标,这就是生态文明。这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它不仅追求经济、社会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呼唤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观。鉴于各国工业化过程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境,人类需要重新确立一种生存与发展、经济与环境相互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正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主张运用统筹的办法来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矛盾,就是政治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在政治领导中的生态责任,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全球观念和从自身做起的崇高风范。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小康社会四大目标之一的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和谐社会到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从当前开展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十二五”规划,无一不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紧紧相连。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推进。
(二)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对促进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是对当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情势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既把握时代脉搏,符合发展的大方向,又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照应,代表着一种全新的执政理念,是新时代领导决策者的战略思维、决策水平、创新能力的标志和体现,是自主创新对领导决策者的必然要求和具体实践。
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益探索。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三者利益的共同体,就人的活动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必将对传统的发展观产生碰撞和冲击,将会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对造福子孙后代、铸就千秋伟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创建和谐社会的新创举、新跨越。标志着党和国家对自然规律、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念上认识的深化,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是我们历经30余年来发展变化的智慧总结,是适应社会转型期带来新机遇的新选择。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转换和创新的助推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必然引起各级领导和全体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到各级领导的决策施政行为,将会得到全面的整合与优化,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价值机制。
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一项全民参与、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必将促进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使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
(三)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结合我省和我市具体实际,笔者认为,近期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必须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两不三新”,其核心就是建设生态文明。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应有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和自下而上的危机意识,并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创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而逐渐被破坏的,但它决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决不能一讲保护生态环境,就不敢努力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基础上创建生态文明,从而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废物的排放达到最小化,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是按其固有的规律变化发展的,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由于我们对许多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犯了不少错误,导致了许多灾难性后果的出现。因此,只有努力掌握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演变与发展规律,并始终如一按其规律办事,才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在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落实并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必然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的报复。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三者效益结合起来考虑,保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善于学习,把握全局,不断将生态文明推向前进。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粗浅到精细长期实践探索的过程,有许多知识我们未闻甚至无知,要走出去请进来,善于学习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学者给以具体指导,因地制宜,制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标准和目标计划,组成强有力的班子和队伍进行实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这项工作。
历史走到今天,保护和建设宜人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要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融入社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去,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风尚,这正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所在。
(作者分别系焦作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爱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