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宋新民
主持人:赵 岩 王长东 李海莉
文 字:王长东
作为古怀川大地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高抬火轿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四百多年。它生于草野,与乡民为伴,表演粗犷豪迈,深深地根植在沁阳人的心中。本期《今日沁阳》特邀我市山王庄镇万南村原党支部书记宋新民,共同探讨高抬火轿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今日沁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高抬火轿这种文化的产生过程及艺术特点。
宋新民:高抬火轿是历史上诞生于沁阳的一种民间艺术,属于集体舞蹈表演,从明清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影响力遍及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说起高抬火轿,就不能不提著名诗人、音乐家朱载堉。明中后期,当时在怀庆府(今沁阳)一代隐居的皇室子弟朱载堉,着手对当地久已有之的抬花轿闹新春的习俗进行改进。首先,表演者,无论是轿夫,还是唢呐手,均踩高跷行进,观赏者需要仰视,无形中就提高了演员的地位;其次,表演时间由白天变成晚上,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点上蜡烛。另外他还把自己研究创作的民间舞蹈也广泛运用到火轿的表演中,用他改进的管子、唢呐和“金鼓经”中的鼓谱伴奏,用他创作的《醒世词》、《情理词》让人们在表演中演唱。“高抬火轿”由此扬名。
高抬火轿因其有难度较高的表演动作,常使观众产生惊奇和惊险的感觉,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又因其显著的地方特色,很适合作为重大节日的表演节目。据老人们回忆,最盛时,每年从大年初五一直演到正月二十,连河南巩义、山西晋城等地的百姓也赶着马车来看表演。
《今日沁阳》:作为现今仅存的高抬火轿传承基地,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万南村高抬火轿的传承情况?
宋新民:高抬火轿舞蹈艺术的主要发源地是在沁阳市山王庄镇的万善村。明清时该村分五大社,即万北、万中、万南、盆窑、张庄。高抬火轿就是在万南社区,又称南社火轿。
南社火轿自清末民初至今,已历四代。第一代:(1876—1916)清末民初的刘得银、刘铭文、刘凤吉、刘和堂;第二代:(1916--1966)刘福生、刘凤楼等;第三代:(1925年至今)张生明、卫兴荣、宋景武、刘全智、张洪仁等;第四代:卫平均、卫西朝、刘火生、宋平定、刘小勇、张小土等。其中卫平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今日沁阳》:高抬火轿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宋新民:高抬火轿非一般的花轿可比。由于抬轿人站在一米以上的高跷上,它比一般的花轿走得高远;轿身四角雕刻龙头,能喷出七彩火光,轿内点蜡烛,象征着火旺、财旺,寓意五谷丰登。
另外,高抬火轿的表演形式是舞蹈和说唱相结合,用管子,唢呐和锣鼓伴奏。人们踩着高跷围绕火轿,进行各种舞蹈表演。表演形式多样,按规模分为三大类:一是模拟皇帝巡游盛况,场面宏大,气氛热烈,二是清官体察民情的场面,表现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第三类是百姓娶亲嫁女的生活场景,轿内坐的是男扮女装的大姑娘,伴随着舞蹈的节拍,演唱着朱载堉的《醒世词》和《情理词》,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憧憬。
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人们参照朱载堉创作的《零星小舞谱》和舞蹈《豆叶黄》舞谱中的动作,又创作设计出了《丰收乐舞》、《天下太平》等舞蹈节目,使“高抬火轿”更具有特色,更具观赏性,成为怀川百姓钟情喜爱的民间艺术。
《今日沁阳》:当前高抬火轿的传承过程中面临着哪些困难?
宋新民:高抬火轿是一项大型的集体舞蹈表演节目,占人多,组织成本高。其中许多很精彩的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谢世,部分已失传。一批颇有造诣的表演高手因年事已高逐渐退出,有些绝技面临着失传的可能。现在表演的舞蹈仅仅是其中较简单的几个动作,比如能回忆说出舞蹈动作的老艺人张生明也是83岁高龄了,熟悉舞蹈专用鼓谱的老艺人宋景武已经去世。
高抬火轿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表演节目。表演者必须掌握一定专业技巧,并且要经常练习。也就是说必须有一支固定的表演队伍。随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人员流动较大,组织困难。
《今日沁阳》:下一步湾南村将如何促进高抬火轿的传承与发展?
宋新民:经过积极争取与不懈努力,2008年高抬火轿获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为最大限度地继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首先,表演形式精益求精。为保证演出质量,我们要求演员一年四季不能停止训练,节日期间进一步加大训练强度和密度。同时,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怀梆,唢呐,秧歌等其他民俗文化也积极融入进来,大大提升了高抬火轿的艺术层次和观赏价值。
其次,对优秀表演节目进行抢救发掘。在市群艺馆的支持下,我们多方搜集散失的舞谱和舞蹈技艺,编写教材,组织排练。如今,《丰收乐舞》、《天下太平》等优秀的表演节目又重新得以演出。
最后,积极探索产业化途径。高抬火轿有着其他民俗文化不可比拟的市场价值和商业开拓深度。随着文化产业化的大发展环境,万南村也在进行着商业化和品牌建设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