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本报通讯员 刘现芳
8月中旬的一天,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爱心超市”来了两位熟面孔的年轻女子。这一次,她们带来的是10套崭新的儿童服装。“她们是来给住院治疗的贫困家庭唇腭裂患儿捐赠物品的,每月都来一次,坚持一年多了。”该院慈善爱心捐赠室工作人员对正巧经过这里的记者说。
“这没啥,别问我们名字啦。”面对记者,两位姑娘有些腼腆。记者注意到,她们年仅二十几岁,衣着朴素,不像大款。“俺俩是开花店的,她叫申绵绵,我叫李明艳。”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她们才作了自我介绍。
原来,申绵绵和李明艳都是新区李万乡的农家女子,又是初中同学。2009年年底,她们在市花卉市场合开了一个经营绢花和插花的门店。从那时起,她们就开始了每月一次的捐赠活动。
开业不久的一天,申绵绵去银行存营业款时,看到柜台上有一个红十字会的捐款箱,她一下子想起了汶川大地震的情景。“咱们开始挣钱了,给社会上有困难的人捐点钱吧?”申绵绵打电话征求李明艳的意见。“好呀,往捐款箱里放200元吧,咱俩一人100元钱。”李明艳在电话那头欣然赞同。
没想到,这个开头却变成了一种持久。以后不论赢利多少,每月往红十字捐款箱里投币,就成了一件常规的事情。“我们捐款是自愿的,不是作秀,所以不想叫人看到。”两位姑娘说。
“后来,我们从报纸上看到有许多省内外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唇腭裂孩子来我市做手术,而且有的孩子和家长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于是我们就改为向给孩子免费做手术的河南省第二慈善医院‘爱心超市’捐赠物品了。”李明艳说。
“捐多少东西俺也记不清了,有衣服、鞋子、玩具、文具、儿童食品啥的,反正每月用于购买捐赠物品的钱都有二三百元。”申绵绵说,“俺觉得这个医院的‘爱心超市’是一种社会救助新模式,住院的贫困家庭病人缺什么,就来免费领什么,能实实在在为困难患者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俺就坚持给这里的‘爱心超市’捐赠东西。”
“我们虽然收入不高,但助人为乐是一种快乐。”两位姑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