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觉新闻/焦作网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竹器名远扬 竹艺唤传承
七夕,
传统文化在传承
克癌“旗舰”破浪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器名远扬 竹艺唤传承

作者:本栏图片均由本报田建明摄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本报记者 方家禾

  黄绿色的竹器和花白的头发,这是8月17日落幕的博爱县首届竹编大赛给参观者留下的最醒目的对比印象。21名参赛者,年龄多在50岁至80岁之间。

  许良镇许良村57岁的朱长春的园花架、六角亭和八角桌分别荣获一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今年年初以来,郑州市陈砦花卉市场一家竹货店的老板贾英杰,向朱长春订制了两批包括茶几、书架、古玩架等在内的竹制品。贾英杰说:“你能做多少我就要多少。”但朱长春要去西安照顾年幼的孙子,不敢再应承大批订单了。

  史载清化竹器已有500多年历史,曾为清朝宫廷贡品,民国时在美国参加过万国商品博览会,上世纪80年代还远销日本。而现在的博爱县,已很难找到既有能力又有时间供货的竹匠了。

  月山镇苏寨村55岁的牛玉松的一套竹制组合家具,获此次比赛特等奖。“这是一二十年前的老作品了,儿子搬到了焦作市区住,这些东西是因为家里有地方存放才保存下来的。”牛玉松说着,拉起记者就要离开大赛现场,去他家里看用竹子吊顶为儿子装修的新房。

  当日下午4时,牛玉松要赶回焦作市区接快要放学的孙子了。当上爷爷的朱长春和牛玉松,照顾孙辈们显然比做竹器更重要。

  8月17日下午,55岁的陈小英坐在许良村自家的竹货店门口,现编现卖野鸡笼。她家机械加工的竹器大多从南方进货,竹筐、篮子和躺椅等手工粗制的竹编货多为当地人制作,精做的竹制工艺品则需要预订。竹货市场以家户为单位,或集中或松散地分布在许良镇、月山镇和磨头镇,此次大赛参赛者也大多来自这些地方。

  朱长春、牛玉松和陈小英已基本到了“退休”抱孙子的年纪,均没有收到能够传承手艺的徒弟。朱长春曾收过一个亲戚当学徒,“后来他去卖菜了,一天能挣300元,比做竹器简单,挣钱快。”朱长春摆摆手,一脸无奈地说。

  鼎盛时期的清化竹器包括200余种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大至桌、椅、床,小至虫笼、牛笼嘴、花架等,行销各地。朱长春感叹:“现在精制的清化竹器一般在参赛或展览现场出现,获奖容易,聚人气难。”

  2009年,清化竹器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民间和官方都逐渐意识到清化竹器日益没落、竹艺濒临失传的危险。博爱县林业局局长焦保国透露,竹编大赛结束后他们将有计划地组织年轻的竹艺爱好者跟本地老竹匠学艺,还要赴南方竹产业发达地区取经,把“清化竹艺”传承下来。

  图①许良镇竹货市场的陈小英正在编竹鸡笼。

  图②牛玉松用竹子为儿子的新房吊顶。

  图③许良镇竹货交易市场上,塑料制品赫然在目。近年来受塑料制日用品的冲击,当地正宗的清化竹器市场日益萎缩。

  图④朱长春借助火的温度把竹竿拗成圆形,他将圆形的审美元素融入竹器制作中,传统的清化竹器以方方正正的审美情趣为主。

  图⑤8月17日,评委们正在博爱县首届竹编大赛上评奖。

  (本栏图片均由本报记者田建明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