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聚焦〉〉〉
随着对外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许多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舶来品迅速被国人接受。与此同时,曾一度被冷落的中国传统节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近年来,有不少人把农历七月初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今天是七夕节,早在一周前,焦作网的焦作论坛上有关“过七夕”的话题早已成为网友们热烈讨论的焦点。网友们在网络世界里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七夕的话题。网友【慧子】说,七夕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我不太赞同把七夕看成是中国的情人节,2月14日的情人节体现了西方的文化和婚姻观念,而中国的七夕节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没必要把两者硬拉到一块。网友【古木夕阳】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都知道这个节日,因为当时夫妻两地工作的比较多,在我们眼里,七夕是夫妻团圆的象征,节日里我们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会互送礼物,我们那时只会相互祝福。我还是喜欢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并不喜欢所谓的洋节。那些洋节只是商家的炒作,只有经济没有文化。
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他认为,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仙女,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因其内涵丰富,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在现在中国人心目中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这一天你会如何度过?请网友积极参与,发表意见,说说你的“七夕”故事。
网友杂谈〉〉〉
挖掘七夕文化 提高七夕宣传
网友【米粒团】: 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过七夕节,近两年还好点。其实,七夕节对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其中,深入人心的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题材,它与民俗生活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活动,是文学、民俗学、游艺诸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农村还保留着相关节俗,一些传说也还在流行,但七夕活动已经淡化,所以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正在逐步弱化,需要加以挖掘和保护。
网友【果汁元】:在国内还是过国外的情人节多,国内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不够,其实如果不是看过文化部的网站,我也不知道七夕节的来源。中国的传统节日商业性不强,不利于商家做宣传,而很多的外国节日却往往带有煽动性,商家对这些容易进行商业性的操作和宣传。
弘扬传统文化 过自己的节日
网友【歌女郎】:西方情人节有自己的文化范畴,像送香水、戒指、巧克力等,因此七夕节也可以推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促销活动。中国的节日有中国的特色和文化,希望能够多打传统牌,多宣扬中国自己的节日。
网友【七格格万岁】:其实,七夕节早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渐渐被人们遗忘,我们应该提高对七夕的宣传,多过过自己的节日。
网友【我和快乐】:七夕只有我们中国有,所以要珍惜我们自己的情人节,祝天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网友【皮皮KK】:在50年代和60年代,每逢这一天,新加坡唐人街夜市牛车水一带到处张灯结彩,布置得如同仙境一般,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这里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今天,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应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本报记者 张 冬 石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