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李军鹏) “这么热的天,你们还过来!”8月9日,酷热难耐,山阳区新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下村服务队16位医疗志愿者来到苏蔺村,让村民们非常感动。
该服务队队长孔令波已记不清这是服务队第几次下乡服务了。他说:“服务队成立于2010年,两年来,除了下大雨,每天就要去乡下一次。我们共有11个小分队55名队员,主要由中心各医疗单位的优秀医师、业务骨干等组成。”
下村服务队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据该中心负责人王玉涛介绍,除了设点为农民提供免费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志愿者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病人诊疗。对于低保户、困难党员、残疾人等群体,他们免费提供药品。
“我今年73岁,这两天左腿特别疼痛,行动不便。要不是医疗队来到家门口,我这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说起卫生服务队,现场的苏蔺村村民李小泉一边让医生诊治,一边感慨地说。随后,服务队的工作人员为他建立了治疗方案,并在他的健康档案里作了详细记录。
近年来,该区经过调查,发现辖区的部分贫困农民就医困难,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小病不愿医、大病没钱医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区加大投资力度,为辖区卫生服务中心添置了听诊器、血压计、B超机、心电图机等仪器,并将原有的义诊服务队进行整合,制订下乡服务计划,采取巡回方式,坚持每天下乡服务,让卫生常下乡,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现场服务队的医生朱立忠告诉笔者:“服务摊点通常设在农家屋檐下或祠堂、村办公室,工作条件虽然非常简陋,但农民没钱医病的那种无奈、无助又带着期盼的眼神,如芒刺一般刺在我们心里,鞭策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以前小病拖、大病急,现在有了卫生服务中心下村服务队,定期在家门口就能掌握身体状况。”村民李红梅说,“有了服务队,大家心里也踏实多了,也了解了更多的健康知识,平时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血压高了就多休息,心脏不好了就少饮酒。”
社区卫生服务从“发病管理”向“发现管理”,再向“全人口全程健康干预”转变,把疾病防治的关口不断前移,采取巡回的方式把卫生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这是该区卫生服务的一项探索,被专家评价为“有创新意义、有发展潜力,符合新医改方向。”
“发展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真正达到惠民的目的,改善硬件和提升‘软件’要两手抓。这个‘软件’就是服务。”据该区卫生局局长刘庆新介绍,去年,该区按照公共卫生服务5元∕人的区级配套标准,下达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34万元。辖区10家卫生服务中心以辖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不断加强“一医一护” 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团队建设,深入社区,深入农户,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等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把公共卫生服务延伸到城乡居民家庭,缓解了居民看病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