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作为急诊内科专家,他不知从死亡线上拉回了多少生命;作为医院急诊科的创始人之一,他倾力打造了一支堪当重任的急救队伍;作为从医三十多年的老中医,他一直在为弘扬中国传统医学而孜孜不倦。他,就是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中医师陈树森。
提起陈树森,在我市医疗急诊学科界可谓是赫赫有名。因为,从1999年市中医院急诊科正式成立以来,他就一直坚守在急诊救护的第一线,工厂、乡村、山区、街道都留下他紧急救助病人的足迹。2004年,在我市的一个工地上,一个15岁的孩子被10万伏的高压电线击伤,接到急救电话后,陈树森立即带领医护人员赶赴现场,迅速利用熟练的技术开展施救,最终保住了孩子的性命。还有一次,一名老人打电话求救,当陈树森与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才发现,原来这位空巢老人住在顶层7楼,担架根本无法将病人从狭窄的楼梯抬下。面对这种情况,陈树森二话没说,在对病人进行简单的处理后,硬是将70多公斤的老人从7楼背了下来,为进一步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熟悉医院急诊科的人都知道,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中,急救医生的劳动强度最高、工作环境最苦、责任风险最大,因此能在急诊科长期坚守的人并不多。但是,这些年来,身为焦作市医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陈树森一心扑在急诊学科的研究上,把急诊工作当做自己人生的追求。同时,他还积极开展科室建设,提出了先入院、先治疗、先抢救、后办手续的“三先一后”抢救原则以及“技术精良、思维敏捷、责任心强、反应迅速、体魄强健”的急诊科人员素质基本要求。在陈树森的严格管理下,目前市中医院急诊科作为市120急救网络单位,不但能承担临床各科的急诊出诊、院前急救、途中转运及院内抢救工作,而且具备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学科的救治能力,大部分人员经过国家级急救培训,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做到24小时应诊、接到电话后3分钟内出诊。
虽然,市中医院急诊科已经逐步成长为我市市级医疗单位中一支重要的急诊救护队伍。但是,作为一名从医三十多年的老中医来说,陈树森并不满足现状,他在强化完善急诊科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中医急救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许多丰富的经验,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急救方法算起,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方法丰富多样,适应症更是遍及临床各科,几乎涵盖现代急救的全部项目。但是,由于知识的缺乏,很多方法被错误的应用,以至于中医急救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当提起中医急救工作,陈树森总是不胜感慨。
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年来,陈树森先后发表了《张仲景煎药所用溶媒析》、《<伤寒论>表证治法浅探》、《<伤寒论>解表二十法初探》、《高血压病的中药外治法临床应用概况》、《<伤寒杂病论>喘证辨治规律探析》等学术论文30多篇,并且有两项科研成果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同时,陈树森在急诊科建立了内关穴位注射、针刺人中穴、中风病、吐血症、厥脱症、高热症等十几项独具中医特色的抢救技术操作流程和技术路径,并将嗅鼻法、催吐法、针刺法、艾炙法、拔火罐疗法、推拿法等疗法在急救中广泛使用,为我市的中医急救规范化开创了先河。一次,一位呕吐不止的中年病人来到市中医院急诊科,家属迫切要求尽快检查输液。而陈树森凭着多年的经验,找准穴位,几针扎下去,病人的症状立即得到了缓解。家属惊奇地说:“这么快就好了,中医真是神了。”
如今,近花甲之年的陈树森依然步履矫健地奔走在医疗急救的第一线。他说,即使有一天自己退休了,他还会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中医事业,还会用多年的急救技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