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餐桌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缩影,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它包括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等内容。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些人为了“面子”,将吃不完的饭菜白白扔掉;有的在公共用餐场所吸烟、大声喧哗,不讲究用餐卫生等,但广大市民还是积极倡导文明用餐、节约用餐的,并且努力从自身做起。近日,记者到我市部分酒店就市民文明用餐情况进行了采访。
剩菜打包 多数人称应提倡
8月20日晚,记者在我市某饭店用餐时,就遇到两桌食客用餐后不同的表现。一桌客人酒足饭饱后起身便走,记者仔细看了一下,12道菜几乎还剩下一半,主食几乎没动,着实令人可惜。而另外一桌客人用餐后,让服务员拿了食品袋,将吃剩的饭菜打了包。
记者在随机采访的几位食客中,有80%的人认为打包应该提倡,20%的人认为打包会感到不好意思。对于文明用餐,多数市民能够做到在公共场所用餐时尽量不大声喧哗、不吸烟、不酗酒,不带宠物。
但也有一些人对餐桌文明不以为然:“在外边吃个饭怎么还有文明用餐的说法?不铺张浪费不就得了?”“餐桌文明,我以前似乎听说过,有一些城市在提倡,但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不太清楚。”
文明用餐 需要身体力行
“我们在教孩子背诵古诗《悯农》时,总不忘告诫孩子要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但现实生活中,餐桌浪费现象却随处可见,让人心痛不已。我们家不管是出去吃饭还是在家做饭,绝不允许浪费。”退休教师李艳红告诉记者。在一些机关食堂、单位食堂和公共用餐场所,记者都能看到一些节约用餐的标语,引导人们文明用餐、节约用餐。
说起文明用餐,市民张先生可谓是身体力行。几年来,他坚持用餐不浪费,在公共场所用餐不大声喧哗。在他的影响下,家人和朋友也都参与到了文明用餐的队伍中来。
河南理工大学人文政法学院教授张付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导文明用餐,不肆意喧哗;讲究用餐卫生,不带宠物进餐厅,不随意污染用餐环境;使用“公筷公勺”,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开车不喝酒,酒后不驾车;讲究科学饮食,树立科学的饮食养生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