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酩
日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科学角度讲,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怀着的“零风险”、“零容忍”的希望,客观上根本做不到,百姓的主观心态需要调整。(据《京华时报》)
乍一听,严卫星的话很刺耳,不但对治理食品安全前景很悲观,且有推卸政府责任之嫌。然而,与某些政府官员动辄信誓旦旦的“空头支票”,或难以自圆其说的搪塞之辞相比,严卫星的话实在、直率、不失厚道,为消费者理性、全面、客观地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个更加宽阔的语境。
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但“零容忍”并不等于“零存在”。政府做不到食品安全“零存在”大致受以下条件限制:首先,我国食品加工企业基数大、散布广,多数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质量安全意识差,而行政监管力量不足,在广大农村和偏远等地区容易出现监管漏洞、真空、死灰复燃等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离食品行业风清气正的理想目标还很远。其次,在食品工业与化学、基因等技术水乳交融的今天,我们的食品中不仅存在已有的“可疑”物质,还将不断出现新的“可疑”物质。若以纯绿色食品的理想标准检测现有食品,恐怕大多数食品都存在安全隐患。第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标准和认识也在水涨船高。同一种商品,检测标准不断提高、检测项目不断增加,30年前的正常物质很可能成为30年后的安全隐患。总之,今后该问题将会变换着面孔为职能部门出难题。因此,将“零容忍”理解为政府全力以赴,将食品安全的隐患和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更加务实。
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深恶痛绝可以理解,但莫要“零宽容”。“消费者也需要调整心态”,严卫星的话正是希望消费者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理解客观的治理环境,以减少官、民双方的误解。而很多时候,“零宽容”的心理预期加剧了民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虑,以至于频现听风是雨、以讹传讹,甚至将食品问题“妖魔化”,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比如,旧皮鞋制食用明胶风波,虽然技术上似乎可行,但从成本角度计算,没有哪个商人愿意做赔本又挨骂的傻事;国产奶粉不争气,反而成为洋奶粉价格一飞冲天的助推器。殊不知,洋奶粉也不是金刚不坏之身,在过去1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被曝光案例:2000年,日本雪印公司奶粉被查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造成1.5万名消费者中毒;2003年,比利时等西欧四国奶制品被检测出与DDT杀虫剂相当的致癌物质“二恶英”,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澳优奶粉被检出阪崎肠杆菌,而美赞臣、雀巢和雅培奶粉纷纷被检出三聚氰胺等等。从一定程度上讲,正是消费者的“零宽容”,才显得外来的和尚更会念经,成就了洋奶粉在国内售价高出国外数倍的怪现象。
心本无生因境有。若想使民众吃得更放心,一方面需要政府继续以“零容忍”的态度廓清国内食品行业大环境;另一方面,消费者切勿以“零宽容”的心态,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毕竟,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