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①)新增耕地62034.75亩。武陟县北郭镇等两个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年直接经济收益为761.16万元。
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我市连年增产增收,无疑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开发推广。
经过数十年的成功积聚,我市已经培养和形成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和良种培育队伍。各级农业部门经常性地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适时下发农田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并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
中国育种界有种说法:南有“超级稻”育种家袁隆平,北有“超级麦”育种家吕平安。在7月31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平安因为在科学育种方面成绩卓著,成为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怀川、博农、农科、平安等种子企业建立了专门种子研究室,积聚了一大批专家,先后育成了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豫麦49-198、平安6号、平安7号、温麦19、焦麦2号等省审和国审品种,并全部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主导品种。焦麦266、怀川916等一大批后续品种崭露头角,为我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储备了大量资源。全市安排新品种展示田7个,展示新品种30余个,并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更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使我市小麦单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温县黄庄镇林村村民赵迎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种小麦种子田已经3年了,家里种了12亩平安8号种子田,因为这个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今年的亩产超过了550公斤。
“大力推广集成技术,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是我市小麦再夺高产的重要法宝。”市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刘长青说。今年,我市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组成6个技术专家组,重点推广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宣传普及集成技术,组织开展科学应变管理,为今年小麦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品种应用上,我市今年主要以推广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16、周麦18等半冬性、高产优质品种为主。在播种上,合理调整和科学把握小麦播期,使用机械或精播耧播种,保证了播种质量。在播量上,重点推广精播匀播,严格控制播量。在施肥上,根据我市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上升和钾、微量元素减少的实际情况,在麦播底肥的使用上,指导农民群众按照“减氮、稳磷、增钾、补微”进行配方施肥。
强化应变管理、推广高产集成技术是我市粮食高产的又一法宝。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模式,我市重点宣传推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逐年扩大高产创建规模,涌现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总面积达到101.4万亩,其中万亩方29个、超高产攻关田38个,温县、孟州市、修武县郇封镇、武陟县谢旗营镇实现整建制推进。我市结合《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印发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年度创建目标,细化关键措施,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组织、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的小麦高产创建合力。我市在高产创建示范片集中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有效提高示范片建设水平。市政府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500万元,加大了对小麦高产创建的支持力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彻底革命。它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保水保土,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据中国农业大学系统科学实验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水分流失60%以上、土壤流失80%以上,可增加土地休闲期贮水量14%~15%,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03%,可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5%~17%,降低作业成本10%~15%,增加农民收入20%~30%。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已推广多年,全市推广深松机439台,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47台、玉米免耕播种机92台。全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82.5万亩。以修武、博爱、沁阳三县市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县市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小麦亩增产25公斤左右,玉米亩增产20公斤左右,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在总结今年夏粮生产的特点时,特别强调小麦播种、小麦主导产品、麦播技术、麦田管理等方面措施到位,是今年夏粮丰收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处处离不开科技支撑,尤其是良种良法的推广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政策引领、科技给力、农民努力、老天帮忙,这其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正是有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实现了怀川大地大好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