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学杰 原文钊
实习生 王 琨
粮食高产,看天看地看苗更要看人。
在今年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小麦赤霉病突如其来,大有肆虐之势。
粮食生产形势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央财政首次安排我市“一喷三防”技术补助资金1050万元,市领导亲自部署,农业、财政部门及时制订了实施方案,出台了技术指导意见,并组织5个督导组对各县市区“一喷三防”工作进行督导,全市共进行“一喷三防”410万亩次,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小麦生产实现“十连增”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6日,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率领小麦验收专家组,在对焦作市小麦高产创建进行了现场实产验收后说:“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焦作。今年焦作小麦喜获丰收来之不易,这是焦作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不断狠抓小麦高产创建的结果。焦作市的小麦高产创建,为全国小麦持续稳定增产树立了样板。”
谈起焦作市小麦再夺高产秘诀,市农业局局长王国建说:“这得益于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科技支撑,科学管理。”
我市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地区之一,从1998年成为我国黄河以北第一个吨粮市,到1999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小麦千斤市,再到去年秋粮生产“八连增”、今年夏粮生产“十连增”,无不凝结着政策的引领作用、科技的支撑作用。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点制度。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期,市委书记路国贤,市委副书记、市长孙立坤,市委副书记王明德等领导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去年麦播期间,部署农业部门全力配合、科学指导,克服了持续阴雨对麦播工作的影响。今年6月5日上午,路国贤、王明德带领涉农部门负责同志,到修武县检查三夏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三夏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全力以赴打好夏粮生产攻坚战,为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全市现已拥有万亩以上灌区17个、机井4万余眼,有效灌溉面积241.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节水灌溉面积17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2%,居全省前列。博爱县今年上半年先后开工了5项重点水利工程、1项民生水利工程,总投资达8724万元,在全县迅速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已经建成竣工的小农水项目,让农民尝到了高效节水灌溉的甜头。6月26日,记者在该县孝敬镇的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区看到:1.7万亩管道灌溉田里,村民拧开阀门,喷涌而出的清水十几分钟就能浇灌一畦玉米;9000余亩实行微灌项目的蔬菜地里,雾状喷出的水珠洒落在菜叶上晶莹剔透。
市农业部门全面贯彻落实惠农政策,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16家,入社成员7.1万户,辐射带动农户26.5万户,覆盖率达42.7%。去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试点市,全市粮食规模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种子企业等共195家,涉及耕地面积6.9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4%;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35.5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面积的15.6%。
农机部门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了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农机总量达64万台,农机总动力达358万千瓦,亩均动力达1.53千瓦,装备水平居全省前列;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8.8%,主要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各类农机服务市场吸纳农村劳动力20余万人,实现农机经营收入达15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成功创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并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贯通、旱能浇、涝能排的农业生产新格局。
市国土资源部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近年来共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90993.15亩,新增耕地62034.75亩。武陟县北郭镇等两个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年直接经济收益为761.16万元。
发展粮食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我市连年增产增收,无疑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开发推广。
经过数十年的成功积聚,我市已经培养和形成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和良种培育队伍。各级农业部门经常性地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适时下发农田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并组织开展了“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
中国育种界有种说法:南有“超级稻”育种家袁隆平,北有“超级麦”育种家吕平安。在7月31日召开的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平安因为在科学育种方面成绩卓著,成为市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怀川、博农、农科、平安等种子企业建立了专门种子研究室,积聚了一大批专家,先后育成了豫麦25、豫麦41、豫麦49、豫麦58、豫麦65、豫麦49-198、平安6号、平安7号、温麦19、焦麦2号等省审和国审品种,并全部成为黄淮海麦区的主导品种。焦麦266、怀川916等一大批后续品种崭露头角,为我市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储备了大量资源。全市安排新品种展示田7个,展示新品种30余个,并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更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良种良法的有机结合,使我市小麦单产不断实现新的飞跃。温县黄庄镇林村村民赵迎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种小麦种子田已经3年了,家里种了12亩平安8号种子田,因为这个品种抗病虫害、抗倒伏,今年的亩产超过了550公斤。
“大力推广集成技术,狠抓关键增产技术,是我市小麦再夺高产的重要法宝。”市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刘长青说。今年,我市抽调农业科技人员组成6个技术专家组,重点推广示范高产优质新品种,宣传普及集成技术,组织开展科学应变管理,为今年小麦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品种应用上,我市今年主要以推广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16、周麦18等半冬性、高产优质品种为主。在播种上,合理调整和科学把握小麦播期,使用机械或精播耧播种,保证了播种质量。在播量上,重点推广精播匀播,严格控制播量。在施肥上,根据我市土壤有机质、氮、磷含量上升和钾、微量元素减少的实际情况,在麦播底肥的使用上,指导农民群众按照“减氮、稳磷、增钾、补微”进行配方施肥。
强化应变管理、推广高产集成技术是我市粮食高产的又一法宝。按照“高产攻关、核心区示范、万亩连片、整建制推进”的模式,我市重点宣传推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测土配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效集成技术,逐年扩大高产创建规模,涌现出修武县郇封镇整乡推进、温县整县推进等典型,为粮食高产由点到片、由片到面全面提升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2012年,全市小麦高产创建总面积达到101.4万亩,其中万亩方29个、超高产攻关田38个,温县、孟州市、修武县郇封镇、武陟县谢旗营镇实现整建制推进。我市结合《焦作市2500斤粮食单产能力建设规划》,印发了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年度创建目标,细化关键措施,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组织、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的小麦高产创建合力。我市在高产创建示范片集中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有效提高示范片建设水平。市政府在今年的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粮食高产创建专项资金500万元,加大了对小麦高产创建的支持力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彻底革命。它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保水保土,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据中国农业大学系统科学实验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水分流失60%以上、土壤流失80%以上,可增加土地休闲期贮水量14%~15%,可使土壤有机质增加0.03%,可提高小麦、玉米产量15%~17%,降低作业成本10%~15%,增加农民收入20%~30%。
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已推广多年,全市推广深松机439台,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47台、玉米免耕播种机92台。全市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82.5万亩。以修武、博爱、沁阳三县市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其他县市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比传统耕作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小麦亩增产25公斤左右,玉米亩增产20公斤左右,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在总结今年夏粮生产的特点时,特别强调小麦播种、小麦主导产品、麦播技术、麦田管理等方面措施到位,是今年夏粮丰收不可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处处离不开科技支撑,尤其是良种良法的推广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政策引领、科技给力、农民努力、老天帮忙,这其中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正是有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才实现了怀川大地大好丰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