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通讯员任永立) “同样的治疗,效果也很好,但费用却比郑大二附院少45%,医生用药处处为我们着想,护士不间断来病房巡视,环境也特别好。”8月19日上午,在武陟县詹店镇卫生院病房陪护老父亲治疗的宋万鹏对记者说。
从今年6月起,武陟县探索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住院次均费用级差管理,通过级差管理,科学地为每个医疗机构设定住院次均费用的“红线”,住院费用超出核定标准部分,新农合基金不予支付,促使医院更好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在遏制“过度医疗”的同时,还规定次均费用不得低于核定次均费用的80%,避免了“缺陷医疗”现象的发生。
同样一个阑尾炎病例,实施次均费用级差管理前在武陟县任何一家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病程一般在5天左右,包括检查费、手术费、住院费和治疗费等,费用要在2200元以上。实施次均费用级差管理后,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合理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同级辅助检查得到相互认同,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为患者选择价格低廉的药品,有效遏制了重复检查、过度治疗现象的发生;护士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免费为患者提供剪指甲、喂饭、打开水等服务,使患者感受到了如同在家的温暖。目前,阑尾炎患者在该县乡镇卫生院治疗只需要1680元,较以前下降500元。
“今年6月至7月份住院总收入46.09万元,住院患者262人次,人均次费用为175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医院住院总收入和住院患者均呈上涨趋势,但是人均次费用却下降335元。现在每天的住院患者在60人以上,病床使用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60%,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职工工资也涨了。”詹店镇卫生院院长陈平州手持统计表为记者对比实行住院次均费用级差管理前后的变化。
该管理办法运行两个月以来,武陟县新农合基金日均支出由前5个月的53万元下降到目前的日均支出31万元,控制在日均支出风险线以下,县外转诊率从22%下降到12%,县外资金占用比例由58%下降到39%,实际补偿比例达到60.8%,提高了2.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群众得实惠、管理更规范、基金更安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