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释 娲
杨家卿与他的
《毛泽东情系怀川》
我们放飞黎明的消息
山丹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2年9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迟 聘/新说文解字
释 娲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焦作手机报》,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右文说”:“呙”字考释

  自有典籍文献以来,古今学者论述女娲,无不是粗浅的推测、猜想、想象,而不能成为真实论断。本文试图从名义考释入手,对女娲的原始本真形态作出分析论证。

  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上,语言文字要素与神话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诸神命名,往往即是指向其功能。

  《说文·女部》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是对女娲功能、能量与地位的确认。“从女呙声”,是指“娲”字的构成,表示娲是形声字。

  汉字学术史,宋代是一个分界。宋以前治文字,学者多把形声字的声符认作为简单的表音符号,以此,“从女呙声”的“呙声”便失去了意义价值,只剩下声符价值。宋代王子韶提出“右文说”,人们开始认识到形声字的声符更具有意义实质,认识到一组同一声母的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的关系。

  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云:“王圣美(王子韶)治字学,演其意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到了清代,“以声为义”的“右文”理论被学者广为重视,并在其应用上向前推进。黄承吉《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云:“凡字之以某为声者,皆起原于右旁之声义以制字。”章太炎《国故论衡·语言缘起》云:“同一声类,其义往往相似。”刘师培《左庵集·字义起于字音说》云:“造字之始,既以声寄义,故两字所从之声同,则字义亦同。”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六七·从发音上研究中国文字之源》云:“凡形声字,不惟其形有义,即其声亦有义。”沈兼士《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一书对此理论更得以完善。陈寅恪称沈著“极精确”,“中国语言文字之学以后只有此一条路可走也。”

  我们以此理论,从一些以“呙”得声的字中将“娲”字作一分析。

  呙:

  从金:《一切经音义》:“烧器也。”即人工制成的圆形金属凹器,可以容纳饭食之物。

  从木:《说文》:“盛膏器。”即车上盛油的器皿,呈圆形。

  从车:《广韵》:“车盛膏器。”意与上同。

  从石:《玉篇》:“碾轮石。”即可旋转的碾轮。呈圆形。

  从山:《集韵》:“山形似者。”即丘类的圆形山。

  从土:《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即用土制成的液金圆形凹器。

  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即水流中的涡旋。

  从穴:《字汇》:窝,“窟也。”《新方言》:“凡鸟巢曰窝。”

  从肉:脶,《玉篇》:“手理也。”即手指上文理多呈旋转的圆形。

  从虫:蜗,《说文》:“赢也。”即螺类蜗牛,呈圆形。

  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这是汉字形声字声兼义的一般规律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那么“呙”、“娲”之所指的“圆”、“口”,究竟指向什么?

  兑与呙:儿鸟与母鸟

  这个“兑”字,为什么表示言说、喜悦、水泽?其中的泽到底是不是指水泽呢?我们从“兑”这个字字形形象入手,来看看“兑”字到底是什么,表示什么。

  事实上,中国文化中,有过一个以图画为文化载体向以文字为文化载体的过渡时期。文字发生史也经历了由图画样式向文字样式的更替。中国文化形成于文字出现之前,并且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前,而绝不是成熟于文字诞生之后。即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民族已经有过一个漫长的以图画形式表述“道”的存在、发现与应用的文化历史,也即是以图画画面形式为载体为标志的中国文化大成熟期。汉字的诞生,或者说汉字中的原生字的诞生,是人们对于图画绘图熟练后的线条化、简约化。

  这个“兑”字,就明晰地保存了原始图画画面痕迹:“兑”字上部两点,表示的是鸟的嘴部,“兑”字中部的“口”,在图画中是圆形的,不是方形,即鸟类圆形的头部;“兑”字下部的“儿”,即“儿童”的“儿”,原义指的是儿鸟。这个“兑”字表示的是一只鸟,并且是一只“儿鸟”,即雏鸟。整个“兑”字,是一只身子还小、仰着的嘴角张得很大的雏鸟正在等待母鸟来喂食时的画面写实。

  由“兑”字到“女娲”的“娲”字,其中真实代表字义的是“呙”字。“呙”字组成结构中的“口”字和“人”字的真实写法,是“呙”字上部的“口”的实质也是圆形的,这没有问题,有着上面我们讲到的呙从金、从木、从车、从石、从山、从土、从水、从穴、从肉等所有带“呙”的字的圆形共性上得到支持。从“呙”得声的字多与“圆”的形态又具有“口”有关,“呙”字的“口”,不是“嘴”本身,“口”下部的两点才是鸟儿的“口”、鸟儿的“嘴”。此处我们就要分辨,“呙”字中间的“人”字不是“人”字,而是一左一右的两点。这与“兑”字中的“口”与口上两点有紧密联系,“兑”字“口”同样是表示的圆形头部,在上两点是儿鸟向上张着的嘴,“呙”字在下两点,是一只鸟向下张着的嘴。

  “呙”字下部的“巾”(“巾”字不存在中间一竖。下同)字,是个什么字或者是表示什么意义,是关于“呙”字是不是鸟类的关键。

  “兑”字,指向儿鸟,指向的是儿鸟在窝巢中探出身子,仰起头部,嘴部在上,等待母鸟飞来喂食。那么另一只母鸟的“象”便应该是:一只采食归来的母鸟飞抵鸟巢后,在空中依靠不住地震动翅膀停留在一个位置点上,还要把身子弯曲到一定的角度,才能够把口中的食物喂到儿鸟的口中去。这便是“呙”字体现的“口”作为头部,“口”字下面的两点作为张开的鸟嘴。由于母鸟此时的身子是弯曲着的,“呙”字下部的“巾”字字形,便是在空中固定在一个点上的母鸟不断震动的翅膀。

  为了进一步说明“呙”字是一只鸟,“娲”字是一只母鸟,这只母鸟在给儿鸟喂食时是依靠不住地震动羽翅保持身子的平衡而停留在空中的,我们就要进一步考察关于“女娲蛇身”的问题。《山海经·大荒西经》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天问》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鲁灵光殿赋》云:“女娲蛇躯。”而在大量汉画砖中,女娲形象皆作人首蛇尾状。古今学者都认为女娲蛇身,现代以来的研究者以为蛇乃女娲氏图腾。《山海经》注者郭璞、《天问》注者王逸、汉画像砖中的女娲蛇身的“蛇”,皆非“蛇”,女娲的真相,与鸟图腾有关。

  2012年8月于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图片采自本报资料库)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05017631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