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帆
1992年春,孟州市西虢镇窑庄村48岁的郭苹果和丈夫一起来到位于黄河滩区的国有孟州林场,开始了他们二十年之久的牧羊人生。
窑庄村地处岭区,村里许多人家祖祖辈辈靠放羊维持生计,郭苹果的丈夫李志胜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为生产队放羊,对羊的生活习性十分了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他在侍弄好责任田的同时,继续着那种早出晚归的牧羊生活。结婚后,郭苹果也开始了牧羊的行当,放羊虽然辛苦,收入也不高,但也挡不住幸福的到来,一双儿女先后降临到郭苹果家的山岭小院。
随着国家对山区丘陵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岭区可供放羊的区域越来越小。1992年春,郭苹果和丈夫赶着羊群,带着儿子来到了离家十多里地的黄河滩区,这里牧草茂盛,十分适合羊群生活,郭苹果和丈夫每天扬着牧羊鞭,带着牧羊犬穿行在树林草丛中,一家人在这里过起了牧羊人惬意的生活。
一年年过去了,孩子们慢慢长大了,需要用钱的地方越来越多,牧羊的收入对于这个四口之家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郭苹果和丈夫忍痛卖掉羊群,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然而,她俩虽然人在他乡,心却一刻也没离开过留守在家中的一双儿女,加上年龄偏大,对那些机床的操作技术总掌握不好。于是,一年之后郭苹果和丈夫又回到黄河滩,重新拾起了牧羊鞭。
这些年,郭苹果家的羊群始终保持在100只以上,最多时将近200只,在夫妻俩的精心放养下,每只羊都膘肥体壮。
“养一年羊的收入不算太多,但很稳定。每天吆喝着羊群悠然自得,十分快乐自在。”谈起二十多年的牧羊人生,郭苹果如是说!
谈起牧羊人生,郭苹果满脸快乐。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