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禾
今年9月10日是第二十八个教师节,有两个师者的形象在笔者脑海盘旋。
一个是在4个月前救学生于车轮下,而自己却身受重创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她被评优评先,也从先前的临时工身份转了正。她已超越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师者形象范畴,和地震中的师者“范跑跑”构成鲜明对比。我们不能苛责范老师,却可以尊崇张丽莉。古语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张丽莉是“师待学生,爱同于子”,“善为人师”。
张丽莉是当今时代真实存在的师者形象,另一个形象是随着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白鹿原》即将于9月13日公映而逐渐凸显——小说里虚拟的师者“朱先生”。虽然听说电影版里没有塑造这个人物,他却是原著里始终贯穿着的精魂。他神秘的预言、不费一兵一卒退军的胆魄、抗日的气节、收留土匪黑娃的大度,都丰富了他“善于师人”的品质。他希望个个弟子都能“学为好人”,不管是你是哪个党哪个派的,也不管你是土匪还是军阀,因此各路人士都拜倒在他的门下。他是耕读世界里师者的形象典范。
现在是商品社会,无法期待朱先生还魂,然而如张丽莉般的个人也无力还普遍的师者形象于崇高。食品、服饰、汽车、房产……网上网下都开始拿着教师节的噱头做促销广告。中小学的学生或学生家长争相给老师送礼,大学生得了奖学金要给辅导员返提成,研究生、博士生有义务免费为导师打工,这些都已是公开的秘密。教育商品化,学生若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老师难免沦为流水线上的工人。物质化的世界,谁也难以独善其身。
张丽莉的“大爱”可以感动社会,却给予不了信任。老师们纷纷公开声明承诺“今年过节不收礼”,商家依然使劲吆喝“要送就送×××”,学生家长们继续费劲思量到底送什么好呢?相比耕读世界,我们少了信任的土壤,我们无法像白鹿原上曾经的家长那样,放心地将孩子们送给教书先生后放心而去,“先生们”也少有能像朱先生般的气定神闲。被尊为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都被叫骂,关键是有不少看客乐意倾向于相信这样的丑闻。看来“学为好人”、“善为人师”只能在书里渐行渐远,大荧幕上都不一定能看得到。
我们究竟该怎么办?不仅是香港,看来我们的国民教育都还任重道远,这里的“国民教育”指的是广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