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道
古怀庆府(今沁阳市)西流传着一首民谣:“葛村编席片,南寻编蒲扇,郜庄织裤带。”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个村的传统手工艺一度几乎销声匿迹。但近几年,三大传统之一的蒲扇又突然市场走俏。
老伴今年六十挂零,是土生土长的南寻人,从小在“蒲扇窝”里长大,是村中编蒲扇的高手,儿子、媳妇去上班,她在家边做饭打杂,心不在焉还能编十五六把。
蒲扇的原料是河塘中的蒲草,每年过二十四节气的小满,待蒲草由青变黄,它就有韧性了,这时,老伴就催我磨刀霍霍,去河塘里“杀草”(割蒲草)以备后用。
蒲扇虽外形如桃,可内形却有两种。其一是“盘头扇”,编成后像古时女人梳的“一边倒”的盘头发型。这种扇形编起来简单,适合初学者;其二是“布袋扇”,这种扇形编起来比较复杂,编成后扇子的中央前后各呈露出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角形的左边还是开口,可塞进一些微薄的东西。夏季中老年人出门赶会看唱,怕钱装在身上被扒手们掏走,往往都把钱塞在蒲扇的“布袋”里。一边走一边漫不经心地扇着扇子,钱装在里面,就像装进银行的保险柜里一样放心。俺老伴是两种扇形都会编的行家里手,别看年龄大了一点坐在那里,只见她双手上下翻飞,娴熟自如,简直像弹琴似地,不足半小时一把完美俊俏的蒲扇就展现在她面前。编出来的扇形不仅外观美,且结构严密平整,难怪焦作、郑州过来的批发买蒲扇的商人都说:“非老杨家的蒲扇不买。”连我也顺带出了名。
老伴编的蒲扇也不光是为了赚钱,大都是留她“行好”用。现在村中会编的老年人寥若晨星,物以稀为贵,蒲扇像文物一样受人青睐,她常把编好的蒲扇送给亲友、四邻,其乐陶陶。
可有一天,老伴不高兴了,原因是她把闺女、儿媳都叫到跟前说:“趁我还不糊涂,把咱老祖宗传下的手艺传给你们。”可孩子们没一个愿学,还说:“编蒲扇不挣钱,不如上班。”老伴长吁短叹:“唉!这“绝活”看来在咱家真要绝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