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智玲
一个月前,市民王女士突然中风,左侧肢体瘫软,由两个人扶着勉强走进了市中医院。她怎么也不敢相信,在市中医院接受了一周的治疗后,左侧肢体开始逐渐恢复正常。“从发病到现在,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这多亏了中医早期介入治疗,要不然还不知道落下什么后遗症。”王女士高兴地说。
“对于进展性中风患者,早期介入中医综合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市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宋汉秋说,在王女士刚入院时,他就结合王女士的体质特征和病情发展趋势,制订了一整套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令患者及其家属十分满意的治疗效果。据宋汉秋介绍,王女士在刚入院时,处于中风病早期,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呛咳、行走不便、睡眠不好、精神不振等症状,便先对其进行了紧急干预措施,运用抗血小板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与此同时,他还为患者制订了健脾化痰祛风、益气活血祛淤的中医治疗方案,并配合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康复训练等中医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风病经抢救后,70%~80%的幸存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宋汉秋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中风早期介入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宋汉秋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和组方,比如在中药早期介入治疗时,结合中风病早期(起病3~5天内)患者出现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腻、脉滑等症状,让其服用健脾化痰祛风之药;结合中风病中期(1~3周内)患者出现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质黯淡、脉沉细或涩等症状,对患者采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方法,辨证用药;结合中风病晚期(3周后)患者出现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不语、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手足心热、心烦失眠、舌质红绛少苔、脉细等症状,对患者进行补肾填精益髓的治疗方法。
宋汉秋介绍,早期介入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就是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尽早采用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协同治疗,能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病残程度,能有效预防二次损伤,防止失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使病人尽可能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他说,在中风病患者急性期进行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进行针刺,可以根据患者病变特点选用缪刺法、透刺法等不同针法。临床中上肢多取肩髃、曲池、外关、臂臑、手三里、合谷;下肢多选用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昆仑、解溪、殷门、悬钟等穴位进行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可在患者生命体征已经稳定,病情相对稳定的时候开始。
“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效果十分明显。”宋汉秋说,“针对中风病患者容易出现的关节僵硬、行动迟钝症状,通过推拿、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可松解黏连,滑利关节,改善关节部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关节的活动度,使关节功能逐步得到恢复。总之,中医介入中风病的早期治疗,要根据患者特点采取对症疗法,介入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下图为宋汉秋(左二)正在查房。 殷明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