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凯明
陈方哲,一名普通的中学校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新区宁郭镇张庄中学,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中学,在陈方哲的带领下,通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现如今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名校。
“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句话在张庄中学的发展中得到验证。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张庄中学的骄人业绩:2005年,该校130名初三毕业生有35人被武陟一中录取;2006年,焦作市第一届教学质量年评比中,该校七科成绩在武陟县名列第一;2007年至2010年,张庄中学学生成绩优秀率及平均分连续四年在武陟县位列第一;2011年,市教育局在对全市201所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中,张庄中学位居全市第二;去年中招考试中,该校考上武陟一中的人数达127人……
一所地处偏僻的初中,如何办成了社会认可、学子向往、领导赞赏、人民满意的一流初中呢?张庄中学究竟是如何发展成功的?近日,记者走进新区宁郭镇张庄中学探寻答案。
创业的艰辛,要从1997年暑假谈起。那是陈方哲上任的第一个暑假,也是一个“最火热”的暑假。老校园里一院桐树经村里批准,让学校使用。伐树、冲木头、焙板,全是他带领教师干的。一暑假一天没停,修了200多张课桌、10多套办公桌椅、2副篮球栏、20多个办公柜和20张木制床。那个暑假,他没歇一晌,没睡一个囫囵觉,却为学校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1997年暑假后搬入新校,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像样的运动场所,他发动学生家长并与村里结合,召集教师和学生拉土填坑,硬是把挨着学校的8亩大的沙坑平整得整整齐齐,建起了篮球场,修建了200米跑道。
有人说他是一个“工程校长”。从陈方哲上任到现在,几乎每年都要搞建设。方法老一套:自己备料,自己设计,找匠人施工,节省了大量的资金,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为此他吃了多少苦,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全校师生都清楚。
有人说陈方哲把学校看得比家重,他的妻子也自嘲:“我嫁给了一个不回家的人。”陈方哲的家离学校不足百米,白天在校园里是他忙碌的身影,晚上在办公室里是他读书和思考的背影,而家里很难看到他的影子。陈方哲有个习惯,每到学生们熄灯就寝后,他都会拿着手电在校园里巡视一圈,这样心里才感到踏实。开学初期忙起来的时候,虽然只有不足百米的距离,他却两天两夜守在学校没有回家。
农村学校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不够规范。考虑到这一点,陈方哲确立了“习惯影响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校训,把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作为学校管理的首要任务,从纪律、卫生、生活到课堂学习,时时处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现如今,走在张庄中学校园内,给人的感觉就是精细、规范、严谨。
1300多名学生就餐,餐厅只有400多平方米,怎么办?陈方哲想出了分年级轮流、学生固定座位就餐的办法,学生就餐时自觉排队、各就各位,一日三餐,秩序井然。餐后,值日生把桌凳摆放得整整齐齐,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洗碗池内看不到一点剩饭剩菜。
良好的习惯养成了,素质提高了。2003年,“远学洋思,近学张庄”轰动了武陟教育界,人们前来参观学习,研讨“张庄现象”。
张庄中学也和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一样,面临着生源差、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等问题。为提高成绩,该校结合农村学校特点和自身实际,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自主、互助、当堂巩固”的教学模式。
由陈方哲独创的“课案式”教学方法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法宝。每个教师先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个案,然后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备课,博采众长,形成课案,并至少提前一天将课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预习。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反馈、解决存在的问题。最后,学生通过巩固检测,当堂完成作业。该校不留课后作业,为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留下时间和空间。
陈方哲,这位在教育战线奋战了30多年的中学校长,用他满腔的热情和无尽的激情,抒发着他对教育事业的追求。
(陈方哲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