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 9月12日,博爱县清化镇西关村的拜婷因为肚子痛到清化镇卫生院进行治疗,被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要做手术。
“头天办理住院、作检查,第二天手术,该吃什么药,该作什么准备,医生说得明明白白。”拜婷的母亲说,“医生告诉我们阑尾炎被纳入了临床路径管理,按照规定好的治疗流程,如果恢复得好,不出一星期拜婷就可以出院。”
住院治疗不再迷糊,明明白白看病。这是百姓在临床路径医疗管理模式中最直接的感受。所谓的临床路径管理,就是针对每一个病种制定出一套在一般情况下专科医生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通俗地说,临床路径就是把患者就医过程中的内容详细化、规范化、程序化,某种疾病应如何检查、该用什么药、住院多长时间、术前术后如何护理、必须检查项目、复查必检项目、什么标准符合出院要求等都十分清楚。一旦确定患者所患疾病被纳入临床路径,医生必须按照临床路径进行检查诊断。而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变异情况,就必须按标准化的治疗流程进行治疗,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大处方、滥检查,降低群众的医药负担。
推行临床路径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我市在全市三级医院和各县市区人民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通过采取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清晰的治疗路径。我市12家医院分别对13个专业、3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在试点的基础上,去年我市强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诊疗模式,22个专业、119个病种在22家二级以上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
今年,博爱县在按规定推进临床路径医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在乡镇卫生院试行了这一医疗管理模式,把外科、骨科、妇产科等专业的静脉曲张、阑尾炎、产妇分娩等常见病的手术、用药等程序进行科学确定,选择30个病种实施新农合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
“我们从4月份开始临床路径工作,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人纳入临床路径管理,住院费用平均降低20%。”博爱县金城乡卫生院院长路保安说。因为患者入院时就了解了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护人员诊疗行为的监督相对以前就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这无形中也规范了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而患者自己也能更好地配合治疗。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临床路径的治疗、护理和服务,博爱县卫生局还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加强对各单位临床路径管理的监督指导。各医疗单位也分别建立了临床路径管理、按病种付费工作领导组织,完善了临床路径管理、按病种付费工作方案、培训制度、督察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等,保障了临床路径管理、按病种付费工作实施。
临床路径用标准化手段规范了医生的医疗服务行为,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合理控制了医疗费用,而按病种付费则挤出了医疗费用的虚高水分。博爱县将这两项举措覆盖了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有效控制了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据统计,今年年初以来,该县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人达1413人,完成管理病人1298 人,患者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均有所缩短,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明显降低,总医疗费用下降率达20%。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满意度均较前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