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任永立 司发展
武陟县龙源镇任徐店村的李继昂、三阳乡杨梧贾村的吴新忠和嘉应观乡西营村的周国军是上卫校时的同寝室好友,毕业20年后的今天,他们都成了各据一方的乡村医生,尽管相隔数十里不常相见,但每年国庆前后的固定茶会是兄弟三人谁也不会缺席的开心事。这不,10月8日,三人又相聚在武陟县城的一家酒馆。
把盏间,三人的话题也从长假旅游转移到各自这些年的变化,谈到了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的收缴。
“今年省气多了,虽说个人缴费达到60元,但村里没开动员会,群众就主动到咱的卫生所缴费,就连外出打工长年不在家的人也托亲戚朋友代缴,俺村20天时间参合率就达到97%!”吴新忠说。
“这是咱县推出的‘五想十免’服务承诺带来的效果吧,俺村今年收合作医疗费也很顺利。”周国军接过话茬。
“前些年可不一样,记得2003年咱县刚开始实行新农合的时候,每人每年是10元钱,县里、乡里动员会一个接一个,走东家、进西家做思想工作真是跑断了腿,但是参合率还达不到60%。2009年,咱县推行门诊统筹,农民在全县范围内可以跨乡跨村看病,但是筹资三个多月参合率才达到95%。”回想起前几年宣传动员群众参加新农合的情景,吴新忠感慨颇多。
“政策越来越好,群众得的实惠越来越多,咱这些乡村医生也受益不浅呀!”
李继昂抿了一口酒说,“就拿我的小诊所来说吧,十年间就发生了三次变化:起初在大街上赁房办诊所,一天收入不过三五十块钱。后来我将诊所搬到了家,里外不过50平方米,吃、住、看病在一起,转个身都难,更不要谈开展业务了。2008年夏天,村委会在大街南头无偿划拨了150平方米左右的地皮做卫生所新址,县卫生局、镇卫生院也无偿给配置了消毒锅、药架、电脑、打印机、DVD、诊断桌等办公设备,环境好了,来看病的人也多了,当医生的心里能不高兴?”
“你现在能拿多少工资,昂哥?”周国军问。
“加上新农合诊疗费补助差不多2000元吧。”李继昂回答。
“咱都差不多,今年县里出台的收入六挂钩政策件件关乎乡村医生的利益,只要服务好,让老百姓更满意,我看咱的收入还有提升的空间。”周国军说。
见三人谈得热乎,又听见他们在谈医疗话题,饭店老板李小充也凑了过来:“现在农民不仅看得起病,享受的待遇也不比城里人差。前几天我回农村老家,84岁的老娘一下子给我拿出几个折,有健康卡、养老卡,还有高龄补贴卡。老娘那个满意呀,比我给她几百元钱都高兴。恁仨都是乡村医生啊,来,敬你们一杯!”
酒未多喝情谊浓,谈起变化,几个人兴致越来越高,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已经过去,考虑到要回家坐诊,三人临别相约,明年聚会时再多带些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