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垒
湖南株洲84岁老人胡国柱和老伴肖小梅,从2009年5月份就开始写感谢信给那些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人,今年9月25日开始,老两口用一个一元钱的红包和一封感谢信表彰让座的人。(据10月11日《潇湘晨报》
我真心感谢这两位老人,因为他们给让座者一个红包的行为是切实地在鼓励善举,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日渐盛行对我们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粗暴的逻辑,有人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比如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可以被奉为“最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有人没有做道德要求的事,就成了“无耻”、“冷血”,有被责骂甚至被打的危险。其实,我们本可以平和一点看问题,人们做没做好事很多时候其实都是一念之差。一念之间,人就被分为天使和魔鬼,留给我们做常人的机会太少了。
近期关于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座位问题,还有其他两条影响较大的新闻:一条是在浙江杭州一名男青年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小孩的父亲扇5个耳光,直至鼻血直流;另一条是在广州地铁上一名60多岁的老人与一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为抢座而互殴。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道理似乎应该这样讲,如果年轻人把座位让给了符合被让座的弱者(抱小孩的妇女、老人),车厢里将是一片温暖祥和;但话说回来,弱者如果不那么自觉、理直进而气壮,流血冲突恐怕也不会发生。
美德之所以成为美德,是有其道理的。社会中总会有一些相对孱弱的个体,他们想活得不那么艰难就需要特别的关爱。人们也希望自己在穷困的时候得到社会关爱,这才有了大家共同约定的一些保护弱者的规则,这些规则有利于社会整体更幸福,被称为美德。为老弱让座是道德要求之一,道德所要求的是人们应该做的,但不是必须做的,我们可以用社会共同的道德标准来自律,但是不应该以道德来要求别人。
我们也应该清楚,纠缠于冲突双方谁更有理对社会益处并不大,认清为“老弱病孕”让座这一规则的本质含义,或许有利于减少类似问题发生。让座是让座者在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帮助别人,应该得到感谢和鼓励。虽然,他可能也期望自己及亲人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关爱。而被让座是可遇不可求的幸运,只有行善的人多了,人们遇到这种幸运的机会才能更多。株洲这两位老人,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赞扬为自己让座的人,在我看来是切实地在鼓励善举,倡导美德,在表达自己感谢的同时也做了有益于社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