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凯明
武汉一位大学老师给新生上播音课时,模仿今夏最火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让学生“盲听盲选”:开讲时,学生都趴在桌子上,如果对老师的内容感兴趣,则抬头听课;如果觉得没有帮助,可以不抬头,课下再和老师交流并提出意见。(据9月27日《郑州晚报》)
“如果好听,你就抬头”,如此举措不失为是一种开明的主见,更是一种积极的课堂形式尝试。这样的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常规,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但教师所谓的那种“严”,曾令多少学生望而生畏,敢怒不敢言。
必须、应该、不准、禁止、严格遵守等循规蹈矩式词汇,让太多的学生完全成了“言听计从”的被改造者和被接受者,僵硬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总让学生觉得没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一些新奇创意被无情地抹杀。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学生才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遗憾的是,大多学校仍将学生视为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学生想做的、该做的事情总是难以实现。
趴着听课,讲的好了再抬头。乍一听,似乎多少有点让人不能接受。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被更多老师所尝试并接受,恐怕也是对老师自身能力的一次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倘若讲的不好,学生们对这样的“声音”不感冒,不愿抬头听讲,那老师岂不是“很没面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创新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带来新的效果,若是能够将 《中国好声音》式的教学模式发展推广,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是一次锻炼。
笔者认为,如此别出心裁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这位老师勇于创新的魄力,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这位老师的自信。而且,如此特别的创新形式,很容易拉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与距离,从而能够赢得学生的共鸣,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形式的积极探索,也是教师对学生的“声音”开始明晰、尊重并重视的表现,更是学生的教育主体、权利主体身份的回归。
《中国好声音》式的创新授课模式,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教师的共鸣,有待于进一步的推广,期待能够有更多的“好声音”能够让学生从心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