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30年前,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村小伙,如今,他固定资产超过百万;30年前,他是一个被大学拒之门外的高中生,如今,他不断研发追求创新;30年前,他是一个四处借债的创业者,如今,他致富不忘帮乡邻。他就是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沁阳市西向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李国军。
面对人生他选择挑战命运
李国军是沁阳市西万镇留庄村人,因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1980年,18岁的李国军高中毕业参加了当年的高考,虽然考试成绩优异,却因为身体残疾被大学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只能回村参加农业劳动。
这就是自己的命运吗?不,李国军不愿向命运低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国军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文章。文章称,外国栽培食用菌已经很普遍且效益很好,中国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栽培,山西农大李义德教授正在进行食用菌研究。生长在农村的李国军意识到如果掌握这门技术,将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981年冬天,李国军趁农闲带着干粮和借来的100多元向山西农大出发。李国军找到李义德在山西农大的住处,但李教授不在家。当他第二次敲李教授的家门时,却被李教授的爱人当成骗子并警告再敲门就报警。李国军明白他不能就这么放弃,他决定坐在楼下的石凳上等李教授回来。
那天傍晚,李教授的爱人买了一车蜂窝煤,工人却不愿为其搬到楼上。正在争执不下的时候,李国军主动过来说愿意帮忙。看到李国军腿脚不便,李教授的爱人不同意其帮忙,但是执着的李国军还是在楼道里找了一个旧竹筐,一趟趟往楼上搬蜂窝煤,面对挫折他选择迎难而上。
1982年冬天,李国军再次来到山西农大找到李义德,李教授拿出自己珍藏的几本食用菌栽培的书交给李国军,并为其写了一封介绍信,让李国军去上海找他搞食用菌研究栽培的同学学习。拿着书和介绍信,李国军离开了李教授的家。
然而,命运似乎就是要考验李国军,当傍晚李国军过三门峡黄河渡口时,船一靠近岸边,船上的人都争先恐后地下船奔向远处的客车,李国军被人挤下船,腿也磕破了,他拖着受伤的腿往前走,突然发现随身携带的钱被偷了。李国军顾不上多想,忍着疼痛追赶远处的客车,他知道这是今天最后一趟车,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汽车驶离后扬起的尘土。
此时的李国军身无分文,看着受伤的腿,想想一年多来债台高筑,也不知道这次回去结果如何,望着面前滚滚而去的黄河水,他突然有了轻生的念头,想跳进黄河一了百了。
“食用菌栽培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会成功的,如果想要退缩,现在就不要把书拿走。”李国军又想起了临走前李教授对他说的话。不能就这么死了,这样太对不起李教授和家中的父母。想到这些,李国军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1983年春天,李国军借了100多元钱拿着介绍信来到了上海,对方允许李国军留下来学习,但是吃住得自己解决。李国军找到了一家河南人开的饭店,帮饭店洗碗打杂,只要求管吃住不用发工钱。就这样李国军在上海学习了4个月,初步掌握了平菇的栽培方法,回到家后,李国军开始了自己的研究栽培。1984年10月中旬,李国军的第一批平菇栽培成功。
经过不懈努力,李国军的食用菌研究和栽培不断发展壮大。1987年,沁阳市西向食用菌研究所创办。1996年,正当李国军筹建沁阳市农牧技术示范场的时候,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当年10月,他的妻子、司机和一名工人开车在购买材料回家的路中不幸发生车祸,司机当场死亡,妻子和工人重伤。已经经受了太多磨难的李国军一方面筹钱给妻子和工人治病,一方面继续示范场的建设。1997年,投资30万元的沁阳市农牧技术示范场建成。
面对成功他选择反哺社会
1988年,李国军研发成功了自动化栽培平菇新技术和金针菇的简易大规模优化栽培技术。2006年,根据市场的变化,李国军开始着手对药用菌栽培的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了蛋化虫草和羊肚菌栽培技术,目前正在为蛋化虫草栽培申请专利。
如今,李国军的食用菌研究所和农牧技术示范场已拥有工作人员22名,其中研发人员4名、技术人员4名,拥有办公、生产用房12间,食用菌栽培研究室7间,固定资产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万元,并创建了自己的品牌。
李国军成功后没有忘记乡邻对他的帮助,他知道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残疾人生活困难。在进行研发的同时,李国军把重点放在了技术培训上。从1989年举办了第一期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以来,有近2万人通过函授和现场培训学习掌握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其中残疾人就有2000多人。
沁阳市灯塔街下岗工人老魁,因给爱人看病欠债1万多元,生活困难,李国军免费让他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并为他提供1000多元的菌种……
由于贡献突出,李国军先后获得“沁阳市十大青年”、“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自强模范”、“河南省残疾人致富状元”、“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等一系列荣誉,还受到了李长春、巴音朝鲁等领导同志的接见。2006年,李国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国军的先进事迹由本报和焦作电视台《焦作新闻》、《零距离》栏目,焦作人民广播电台《焦作新闻》栏目,《焦作广播电视报》,焦作网共同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