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开始网上报名。招录职位共计1.2万余个,招考人数首次突破两万,均为历年之最。其中,16家中央驻豫单位提供449个职位,招录681人,比去年多招239人。然而,因招录备注中很多岗位都标注“长期出差”、“工作强度大”等附加信息,被网友吐槽“史上最苦金饭碗”。(据《大河报》)
什么魔力促使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不退?地位高、福利好、稳定、清闲……成了描述公务员职位的关键词。在很多人看来,做官才有出息、从政才是本事,有了官位就能封妻荫子、光宗耀祖。说到底,这正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更令人遗憾的是,浓郁的官本位思想过早地污染了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考生的内心,“学而优则仕”成为衡量学子们奋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不久前,据《武汉晨报》报道,在武汉部分小学内,“班官”竞争非常激烈,不仅学生参与,甚至很多家长亲自出马帮孩子拉选票,最终上演了一幕“45人班级设置60余个官衔”的全民皆官闹剧。
“官本位”将是否做官、官职大小视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以衡量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这个在封建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思想,其现实内涵远比字面意思丰富。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的运转。
考生们对“最苦”的定性,源于对公务员岗位“最舒服”的心理期待。除了稳定的福利待遇外,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夹杂在一起,使考生们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最苦”的心声,表明了从公务员选拔环节开始,执政为民的意识在民间不断弱化。当官只想做老爷,只图享清闲,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等都是“官本位”意识在执政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长年来,官本位思想导致大量科研人才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义无反顾地投奔官场,造成企事业单位、生产第一线人才不足;而机关叠床架屋,人浮于事,高端人才大量闲置浪费。抱着此态度投身仕途的考生,必定会偏离公务员使命的轨道,终以升迁为终极目的,严重抑制基础工作方法及政治体制创新的积极性。
我们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千年来,盛行于封建社会的“官本位”意识不但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相背离,更阻碍了社会的改革创新,制约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最终将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官场风清气正,从选拔公务员的源头做起势在必行。执政为民,就应该把“最舒服”的岗位变成“最苦”的岗位;还原公务员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公民的本质角色。思想不端正的考生,请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