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不丰收,这是农民朋友最头疼的事。眼下在山东、河南,芹菜、苹果、山药等农产品严重滞销,农民朋友急盼买家。
(据中国广播网)
收获原本对农民来说是一件喜事。可近年来,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屡见报端,面对大批集中上市的农产品,农民们却因为卖不上价钱而愁眉苦脸,丝毫不见丰收的喜悦。笔者认为,要避免菜贱伤农的现象重演,政府部门和农民,都需要补足功课,功夫要下在种植之前,不要等到收获时价格下跌才追悔莫及。
我国实施的是市场经济,农民手中有地,种植什么庄稼,都是自己说了算。看到“蒜你狠”、“豆你玩”,他们怎会不动心?不过,农产品毕竟与其他商品有很大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一段时间。当今年某一农产品价格很高时,农民都跟风去种植,结果必然导致来年的供过于求而价格下跌。市场经济的规律谁也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农民的经营意识。
有人说,可以把“保护价”这一概念从储备粮收购政策中引进到蔬菜储备制度中,对菜农的蔬菜也实行最低保护价,这样“蔬菜储备制度”将会有效防止菜贱伤农。不过,笔者认为,对蔬菜实行最低保护价只能应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毕竟蔬菜等农产品没有粮食易于储存。
目前,我市正在加紧编制规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无疑是解决菜贱伤农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哪块地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产品,全市种植了多少,有了统一的编制和规划后,就会一目了然。再加上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种植科技含量高和市场信息多的优势,收获后的蔬菜品质高、口感好,卖个好价钱应该不成问题。
广大农民也应该积极地想办法,不能等到农作物收获了才去找销售的出路。首先要经常看看电视、报刊,了解一些目前市场的动态、趋势,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其次要学会抱团儿,不要单打独斗,尽量参加合作社、互助组等经济组织。我市有不少蔬菜合作社种植的蔬菜都是直供港澳地区的,因为蔬菜品质高,有统一的销售渠道,每年收获的蔬菜都不愁卖。第三就是尽可能多地实现农超对接,在种植之前就要与超市签订好合同,然后以此确定种植的面积。
蔬菜等农产品市场有“菜贱伤农——减少种植——价格升高——扩大种植——菜贱伤农”的波动规律,只要认识到位,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蹈“菜贱伤农”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