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森在阅读中医医书。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摄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市中医院内科专家杨汝森原本是一名西医,因目睹了中医奇特的疗效后,他“半路出家”学起了中医,并与中医结下了一世情缘。在一个深秋的午后,75岁的杨汝森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中医情。
一个病例:让他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
1959年,杨汝森从豫北医专(新乡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义马矿务局职工医院工作,当上了一名西医。当时的他,对中医并没有太深的印象。
不过,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从此把中医这两个字刻在心里,至今不能忘却。当时,一名姓蔡的煤矿工人在该院就医时,被确诊为肾衰。他和医院的几名医生对此一筹莫展,认定老蔡患的是绝症,在医学上已经被宣判“死刑”了。
然而半年过后,老蔡的病竟然治好了。老蔡告诉他们,他到外地找一名老中医治疗了几个月,才治好了自己的病。
此时,杨汝森深感震惊。他没有想到,中医竟如此厉害,将西医无法治好的病给治好了,从此便萌生了要学习和从事中医的念头。
一次机会:让他“半路出家”学习中医
机会终于来了。1975年,河南中医学院举办了“西学中”班。年过三十的杨汝森重新拿起课本,在这里进行了一年的学习。
学中医非常辛苦,要背的东西很多。但是,杨汝森早已作好了吃苦的准备,把所学的中医知识背得滚瓜烂熟。
杨汝森说,他的中医知识,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候学的,这为他以后从事中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父母生活在焦作,杨汝森经过努力,调到市中医院的前身——新华门诊工作。就这样,他成为市中医院的建院“元老”。
杨汝森感慨地说,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一辈子也不后悔。对于我市的中医事业发展,他也倾注了不少心血,当看到市中医院一步步发展壮大,他由衷地感到高兴。
一次改变:让他吸取优势形成特色疗法
西医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借助先进的影像等设备确诊患者的具体病情;而中医最大的特色是以人为本,根据疾病发生的季节、地区和症状,通过辨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从整体上调节人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治疗上可以灵活变通,法随证变,方以法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坚持扶正与祛邪并用的原则,做到治病求本。
通学中西医的杨汝森吸取两者的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先用西医来“锁定”具体病情,然后再用中医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就这样,不少病人在他的治疗下得到了康复。
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杨汝森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给患者治病时,杨汝森还能够站在患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但在检查时耐心细致,而且用药也很简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深受患者的欢迎。
1998年,杨汝森从市中医院退休了。但是,在退休的十几年里,杨汝森仍发挥着余热,医治病人。每周一到周四上午,他都会到市中医院中医专家门诊坐诊。
即使在其他时间,杨汝森也无法闲下来,不少患者找到家求诊。在这些患者中,不少人都是来自周边县市区及外省市;他家里安装的固定电话,早就成了“就诊专线”,不少患者通过这部电话进行病情咨询或预约求医。
尽管身居陋室,但杨汝森却说,他的日子过得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