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你先救谁?面对这样一种局面,肖广的选择是先救离岸边更远的女儿同伴,再将女儿救上岸。“我当时是考虑女儿情况不危险,才先去救邻居女儿的,因为如果当时我稍微迟一点,她就会滑入深水区,就会没命。”肖广说,他很庆幸自己作了一个正确抉择,“鱼与熊掌兼得”。 (11月6日《潇湘晨报》)
自己的女儿和她的同伴同时掉进水里,肖广似乎面临着“老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的千古之问。于是有人赞其高尚,有人批其冷漠自私不通人情。其实,这些急着站队表态的网友,无意中已经掉进了一个预设的逻辑陷阱,因为“先救谁”本是一个伪命题。
正如肖广所解释的,“这是我在了解情况后作的判断,我住在这里,知道水塘情况,小羽已经快到深水区了,而我的女儿还在浅水区,浅水区只有1米深,我判断女儿暂时没事。”自己的女儿暂时安全,而别人家的孩子则面临着生命之忧,这个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在我们的内心里,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并且从人情常理的角度说,这个答案并不难得出。
这样的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之所以每次都能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根源在于,“先救谁”本是个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但问题是很多人似乎只愿意去进行态度鲜明且不需要任何思考成本的价值判断,而不屑于做费时费力的事实判断。
所谓价值判断,就是一件事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地带,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我们知道,现实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影响和决定一个人作出某种行为的外在因素有很多,抽离这些外在条件和因素,枉顾事件真相,硬生生地去进行一个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就很容易变得思维极端化。就拿这件事来说,回答“应该先救别人家的孩子”,这是对道德的过度拔高,而回答“先救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又是对道德的矮化,这其实都不是道德的应有状态。
一些媒体在宣传报道某个见义勇为者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标准问答——“当时你怎么想?”“当时我什么都没想,就跳了下去”。这样的人当然不是没有,但绝对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在作出某种行为之前其实都有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我有没有救人的能力,成功的把握有多大?我对事情的判断足够准确吗?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事实上,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是否见义勇为的因素不是他自身的道德水准,而是一种能力以及对风险的评估。
从某种意义上说,肖广最让我敬佩的不是他作出了“先救别人的孩子”的选择,而是他在突发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冷静与果断,以及对事件的精准判断。这就是一种能力和素质的体现,而这种能力是很多人所不具备的,也是我们现在最欠缺的。
我记得去年有一则报道称,一位老人在街头突然晕倒,只有一名外国人上前施救,而围观的中国人则大多漠然视之。新闻一出,立即引发热议,很多人都在痛惜国人素质低下。其实事实正如一名当时围观的路人所说:“我没有急救知识,怕贸然施救会适得其反。”
越是在道德滑坡的时候,面对道德话题我们越是需要保持一分理性和审慎。多作一些事实判断,有助于缓解我们的道德焦虑症,也有利于找到问题所在,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