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凯
11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发布的汽车工业运行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8.70万辆和160.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和5.3%。在乘用车领域,自主品牌10月份销售58.56万辆,比9月增长4.2%,同比增长17.5%,销售表现回暖。
自主品牌的销量上扬,与日系车销售遇冷不无关系。与9月份相比,日系车环比销量下滑38.2%,同比下滑59.4%,共销售9.89万辆,仅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6%。日系车空出的市场份额,迅速被竞品占据。从10月份的统计数据来看,德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车的销量环比增速均超过20%,其中德系车更是超过30%。蛋糕被分开了很多份,自主品牌只是受益者的其中之一。
蛋糕分得份数越多,其中的利润也就越薄。从实际情况来看,自主品牌在与合资品牌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处于劣势,单车利润率依然有所不及。同时还应看到,除了少数几个品牌,自主品牌近期的销量上扬大多并非源于大的质量提升或技术进步,而是得益于短期的市场波动。
市场环境的变化往往不可预期,突发状况对汽车消费带来的影响,短期内也许很显著,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很难说能延续多长时间。并且,这种市场机遇对于德系车、美系车、法系车、韩系车来说同样机会均等,自主品牌要想再进一步,仍要靠产品来说话。
从纵向来看,自主品牌近年来的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在发动机、变速箱、电子设备等诸多关键技术上,自主品牌近年来屡屡取得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越来越多,在整车制造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放在任何一个汽车工业国家,自主品牌近年来所实现的快速发展都应该得到认同。
自主品牌的快速进步,给合资品牌带来了竞争压力,促使国内汽车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好、配置越来越高而价格却越来越低。不过,在品牌积淀、整体研发和综合实力上,自主品牌相比一些世界知名品牌依然存在差距。而随着汽车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国人对于这些差距的宽容度正变得越来越小。
从10月份的销量数据来看,自主品牌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希望这种势头不是昙花一现,能让自主品牌借机发力,通过提升产品品质消弭与知名品牌间的差距,进而实实在在地赢得市场的主动权乃至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