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言 通讯员李国伟、闫平)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修武县在全市首家为100名长寿老人办起了福寿宴,弘扬敬老爱老风尚。102岁的冯勤学老人挑起长寿面,乐呵呵地说:“吃不愁,穿不愁,看病不愁,养老更不愁,政府记挂着老年人,俺们的日子过得比蜜都甜啊!”
修武的社会养老,是全国社会养老的一面旗帜,也是该县倾力打造民生事业的一个缩影。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美小城”……一个个国字号荣誉背后,是修武充满深情的民生情怀。今年8月1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在修武县调研时,盛赞修武财力并不强大,但对民生事业舍得投入,民生工程可圈可点。对此,修武县委书记王建修这样注解:“政府财力有限不能成为做小‘民生蛋糕’的理由,修武县多年来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实处,把民生幸福落实到基层群众的心坎上。同时,只有经济发展了,‘民生蛋糕’才能越做越大,修武提出二次转型,把自然山水美变成经济发展美、人民生活美作为新的追求,修武的民生事业也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记者在修武采访时了解到,多年来,该县的财政预算一直坚持民生优先,凡有关民生的项目和事情,确保资金100%到位。今年,该县又拿出三分之二以上新增财力用于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建设,共安排资金10.4亿元,铺排了36项民生实事。
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养老树立全国样板。该县先后投入1.15亿元,建设了6所高标准的敬老院和1所综合性的老年社会福利中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能力在全省率先达到100%,集中供养率达95.6%。在焦作率先开展高龄津贴统一扩面工作,由县财政统一拨付,4500名80岁以上老人可以分别领取到每月100元至500元不等的高龄补贴;还将集中、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年4200元、2100元;对农村独女家庭中女儿远嫁不在身边的36名老人,接到敬老院,和五保老人一样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目前,该县3万多名城乡老年人全部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县域医改先行先试。去年9月,修武县作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县域整体医改,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推进县、乡级医疗机构管理、人事、分配、补偿等机制的一系列改革。同时,该县在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解决村医待遇,稳定村医队伍。药价下来了,门诊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增加,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这项改革,修武县去年投入1200万元,今年列入财政预算2000万元。副省长王铁在修武调研时盛赞修武医改工作扎实不走过场,为全省乃至全国县域医改探索了经验、提供了样板。
平安创建,修武群众安全感调查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列;城市建设,“一城三镇三社区”的城镇新格局让小城更亮丽宜居……修武县始终把百姓关注的热点当作政府工作的重点,抓效能,转作风,尽责求效的良好风气为修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财政增长是民生建设之源。只有财力上去了,百姓的民生才更有保障。修武下大力气抓产业集聚,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努力打造修武发展的大势。台资企业来了,中国500强企业华芳集团来了,从多个小个头企业到超亿元的项目纷至沓来,修武工业个头逐渐壮大,实力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区步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该县目前正在着力打造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铝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支柱产业体系,展现新型工业化的崭新风采。产业发展直接拉动更多就业,截至今年9月底,修武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16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51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53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281人。
民生所系,发展所系。如今的修武,一项项民生新政温暖了民心、凝聚了民气,也激发出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本报讯 (记者杨仕智 通讯员张明) 温县在土地流转中,坚持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民基本收益不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变,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升。目前,该县土地流转面积6.5万亩,占全县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18. 6%,涉及192个行政村1. 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2.6%。
土地作为农民最根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土地流转后,承包关系难维系,基本收益难保障,土地使用性质难确保,想收回来种地都困难,故而“金不调、银不换”,恋土情结严重,不愿流转土地。为开启思想“总开关”,该县给农民吃“定心丸”,对流转的土地实行“四个不变”: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农民基本收益不变,土地使用性质不变,并把这些政策通过各种宣传形式,给农民交“明白底”,帮农民算“明白账”,激发了他们流转土地的热情。
为确保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该县在土地流转上,主要以租赁为主,还有转包、入股、转让、互换等形式,其中,租赁占流转面积的80%以上。该县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类型”:大户能人转包型——岳村乡种菜大户田爱民,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200余亩,从事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科农结合型——该县农科所、平安种业、科源种业在祥云镇、赵堡镇成片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实施小麦良种繁育和小麦、玉米高产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企农结合型——伟康公司在番田镇、北冷乡、南张羌镇、祥云镇、黄庄镇流转土地7000余亩,建立优质铁棍山药、珍珠菊生产基地;股份合作型——国盛蔬菜合作社与番田镇小吴村和祥云镇大尚村农户签订带地入股协议,连片规模流转土地2450亩,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化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集体领办型——招贤乡河西村两委集中农户土地3000余亩,建立了丹参、白术等中草药种植基地。
温县在土地流转中,为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实行基地带动,规模经营。该县拥有伟康、健国、保和堂等24家怀药生产加工企业,平安、农科、温粮、丰德康等10余家种子加工企业,国盛、众诚、万青、下石井等40余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营销,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促进了土地、技术和人力资源向优势产业板块的快速集中,有力地推动了土地流转。目前,流转到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已达4.5万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70%以上。该县规模经营产业主要以怀药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为主,其中从事怀药规模种植3.5万亩,蔬菜规模种植0.9万亩,两大主导产业规模种植面积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65%以上。
土地流转后,农民最关心的是收益。该县农民不仅每年可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益,而且从较少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有的被返聘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就近打工,就地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有的外出务工,转向了第二、第三产业,成为领取地租和劳务工资双份收入的新型工薪蔟。据统计,土地流转前该县亩均收入不到1000元,流转后达3000元;县内农业产业佣工人均年收入8000元,部分管理或技术型农民收入在1.5万元以上。温县祥云镇大尚村村民侯国庆给记者算起了增收账:“过去忙活一年,每亩地满打满算也就收入七八百元钱。现在自家的几亩地流转出去以后,每年每亩地不仅能拿到千把元土地转租费用,还能像工人一样就近到供港蔬菜基地打工,每年能挣1万多元钱呢!在自家地里干活,挣别人的钱,这比自己种地要划算得多。”据了解,如今在温县像侯国庆一样“俩口袋”分别收获土地流转受益和工资性收入的农户已达1.2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