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11月19日下午,伴着和煦的阳光,记者来到新区苏家作乡。该乡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打工,全镇3万人,打工的就有近一半,20岁以上的青壮年几乎悉数打工;另一个是打粮,全镇3万多亩耕地,近3万亩种粮食,能种粮的土地差不多都种上了。
打工、种地两不误的秘诀就是这里实行的土地托管。在该乡东官庄村,农民郑国庆指着一块地说:“这是俺的4亩地,承包和种植的可不是同一个人。俺是承包人,帮俺种的是村里的合作社。”据悉,这种种植模式也被称为粮食生产全程托管模式。
土地全程托管并不改变土地承包权,而是由农户将小麦、玉米的生产和管理全程委托给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全程托管合同,合作社负责购种、耕作、管理、收获等,收获后根据农户选择结算钱或者粮食。农户要钱的,一般每亩每年按600元至800元计算;要粮的,一般按每年玉米、小麦各200公斤或250公斤给土地承包人。
石涧村农民张顺患有重病,家中有2亩地却无法耕作,粮食产量低。土地托管后,张顺家的2亩地的产量大增。同村的农民张合福家里有4亩地,过去劳作一年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如今,他每天在外打工收入100多元,土地全部托管出去,一年的收益也不少。这样一来,张合福可就是“两份工资”,一年下来,收入真不少哩!
土地全程托管种植模式实现了农户、基层农技服务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方共赢。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托管后,不管不问,坐收两熟。如果农户自己耕种,粗放经营,不仅小麦、玉米产量平均每亩分别低15公斤、25公斤,而且种植成本要高80元左右。在托管过程中,农户每亩地能增收175元,合作社每亩净收益100元以上。
土地全程托管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它让该乡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得到了解放。据测算,过去每亩地最少用工4人,而土地托管之后,农户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劳务收入。该乡通过土地全程托管,单产实现了亩增40公斤。
近年来,随着该乡外出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土地托管随之增多,合作社也迅速增加。截至目前,该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3家,小麦生产机械化率在98%以上,玉米机收率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