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键是要紧紧抓住旗帜这一根本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加深理解,进一步增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自觉性、坚定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斗和比较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寻找救国图强道路而上下求索,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并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一个时期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科学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此,我们党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新时期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成就,不仅得到中国人民高度认同,也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关于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成为热门话题。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的兴盛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当代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创伟业的共同理想和政治基础。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为什么要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是党的十八大主题的重要内容,集中强调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奋斗目标问题,强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13亿人民同心同德的共同意志。经过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上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现在距2020年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定性阶段,适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相衔接,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作进一步深化、充实和明确,增强了目标的针对性,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道路问题,强调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实现了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条件下,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这一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精神状态问题,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广泛凝聚力量,勇于攻坚克难,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