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眼下正是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大好时机,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为保障我市粮食稳产、高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经济转型示范市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稳定农业生产的迫切要求。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一面旗帜,曾荣获“小麦千斤市”、“吨粮市”等桂冠。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再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实现了“九连增”。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粮食生产总有一个波动周期,增产持续时间越长,下滑的几率就越大,同时粮食增产的难度也就越大,继续保持我市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任务也就更为艰巨。提高水利建设标准,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是保障粮食稳定增产的重要措施,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重要机遇,动员全市力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为粮食和农业再夺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频发,旱涝灾害使粮食生产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和破坏,可以说,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气候的不确定性。古人云:“圣人之治,其枢在水。”纵观历史,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之大计。因此,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应对气候不确定性、防御农田遭受旱涝灾害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田防灾抗灾能力,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中掌握主动,使农田在受到极端天气影响时,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要求。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我市也不例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同时,受农业比较效益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取消“两工”等多种因素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等问题进一步凸显,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持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尽快改变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状况,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我市建设经济转型示范市的迫切要求。我市水资源总量7.8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23立方米,亩均占有量271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南部区域已经形成了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全省第二大地下水漏斗区,区域内机井单井出水量减少,使用周期缩短,农业灌溉成本增加,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制约着全市农业灌溉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农业用水占我市总用水量的70%以上,节水潜力巨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建设中原经济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要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水利,大幅度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灌溉用水利用率,有效节约水资源,突破水资源对农业灌溉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