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琐谈谈了“打、而、圪”,反应不错。这不是我写得好,而是因为方言本来就有“一种地域的神味”(刘半农语)。有朋友鼓动再写下去,今天索性再谈谈“舛”。
舛,是我地人的口头禅,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的原意,《说文》和《辞源》都说是“相背”、“背靠背”,用方言说就是“不照脸儿”。舛在我地虽土得掉渣,但在文学上却雅得要命。如今喜欢书画的朋友都爱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文中就有“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句,这里的舛字意思就是运气不照脸儿。
舛有性别。多用于男性,说哪个女性舛,这个女的肯定不“淑女”。
舛有年龄。说谁家小孩舛,那是夸他聪明伶俐;说谁上了中学舛,那是他不好好学习;谁到娶媳妇的年龄被人说舛,那婚姻就有可能不“透”。如果你到了五六十岁还被称作“舛货”,那么恭喜你,你一定是个风趣幽默和懂生活的人。
舛有范围。朋友间,圈子里,混熟了的才能舛;村组能舛,小公司私企可以舛,同学战友伙计私下之间可以舛,如果到了党政机关和国企还舛,肯定晋升不了。
舛有户头。在村子里,能舛不能舛有辈份的对应关系,乱舛是要吃“家伙”的。我地民俗有社亲,从前传下来,两个村子之间舛,两个不同民族的村子之间也舛,看似俗,实际上越舛越亲,越舛越和谐。没有社亲关系的人,就不能参加这种“群体大舛”。
舛有规矩。遇到不讲信用,背信弃义的人和事,我们会痛惜地说一声“舛哩”表示愤慨。舛有底线,它要求我们品格高尚,嫉恶如仇。不能舛时一定不能舛。
舛是减压阀。故世的伯父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艰难的生活使得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永远那么凝重,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只有在与人舛中,我才看到他灿烂的笑容,而且至今难忘。舛是民众的开心果忘忧丸和自生自养的赵本山。
舛是一个尺度。生活中,一个从来不舛(包括舛人和被人舛)的人,一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心灵紧闭,人说他“装”。反之适度舛的人,则多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与前诸述相反,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村组,千万不能和舛字沾边。舛意味着不稳定,问题多,少数人恰亏,多数人遭殃。不舛则团结和谐,干事创业,事毕功成。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谈到政策的连续性时用了一个地方俗语“不折腾”,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向全党全国要求“不折腾”,全国上下都说“不折腾”好,“不折腾”就是“不舛”。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武陟三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子孙后代幸福,提出了“八区”建设宏伟战略,实施了老城区改造“1357”系列工程。五家班子领导各带一组,一周一碰头,半月一通报,一月一观摩,直面困难,攻坚克难,有问题解决问题,干工作依法依规。这叫啥,这就叫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不折腾”,就是不舛。
......
说不完道不完的舛,这个舛真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