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尘
学校学习,一直重视理论,没有工作岗位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突然让学生自己作出职业选择,这种茫然也是必然。我想,有很多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总担心自己没有饭碗,可是,一旦有了工作,却发现它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于是,希望借助“跳槽”来改变现状,以求取得“成功”,因此,毕业生“频繁跳槽”的新闻也不绝于耳。
按常理,我们可以批评学校没有帮学生作好职业规划,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作好“自我认知”,不清楚自己的擅长和优势。问题是,即使作了规划,真正走向社会,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比如,之前规划得太美好,不切实际,不过是建立在自己的臆想之上,毕竟,在校生不可能对行业和岗位全面、系统地了解,也无法预测自己和岗位是否完全匹配,只能在工作后,在实践中摸索。
撇开工作好不好找、收入高不高这些问题,不妨先回答这几个问题,自己作一些比较和分析:你对什么行业感兴趣?是不是发自内心的需求?你对想要从事的行业掌握了多少信息?这个行业的门槛有多高?你对这种职业一般的生活方式了解吗?你是否喜欢这样的生活?
当然,每个行业都会有优秀人士,成就与个人努力分不开,但并不是人人都那么幸运,很多人会选择离开,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工作有不满意的地方,或是工作环境,或是压力,或是薪资待遇等。说这些并不是给毕业生们设置一些心理障碍,造成恐惧感。毕竟,择业时,不仅要看薪资和前景,也要初步认识一下这个行业的生活状态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实施的难度、压力有多大,多打听打听,多了解了解,最好经过大量的信息比较、分析,作出一个相对谨慎的决策。有句俗语说:“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话糙理不糙,眼睛不能只盯着别人光鲜的地方,也要知道别人付出的辛劳。
这个时代是浮躁的,规划、定位、成功是流行语,内心定力不足的人,一拍脑袋就有可能放弃手头已经拥有的,转而寻求更诱人的职业。笔者以为,毕业生初入职场没必要忙着讲定位、讲成功,毕竟,定位是个动态的概念,每个年龄段都可能有新的定位,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定见,先练好本事,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多反思是不是可以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好,是不是还有别的比你做得更好的人,多向他人虚心请教、学习,在慢慢积累中,你的定位自然也会逐渐清晰、明朗起来。